
眾所周知,作為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始皇帝嬴政的陵墓位于陜西省西安臨潼城東5千米處的驪山北麓。那么,在秦始皇之前,秦國三十五代國君的墓又在哪里呢?根據(jù)現(xiàn)代考古,除了秦始皇陵以外,秦國歷代君王的陵墓主要分布在五個陵區(qū),即西垂陵園、平陽墓區(qū)、雍城陵區(qū)、咸陽陵區(qū)和秦東陵。

1、嬴非子:未知。作為秦國的始封君,嬴非子早在周孝王時被封于秦地,周厲王二十一年(858年),嬴非子去世。至于嬴非子死后葬于何處,目前尚不可知。目前甘肅天水麥積山風景區(qū)的牧馬灘,相傳曾是嬴非子為周王室牧馬的地方。
2、秦侯:未知。作為秦國歷史上的第二位君主,史料關于他的記載極少,只知道其為嬴非子之子,其子為公伯,甚至連本名也不得而知。秦侯于周厲王三十一年(前848年)前后去世,但不知死后葬于何處。
3、秦公伯:未知。秦國第三任君主,史書很少關于他的記載,只知道其為嬴非子之孫、秦侯之子,其子為秦仲。秦公伯在位大約僅有三年,于周厲王周厲王三十四年(前845年)前后去世,同樣不知道死后葬于何處。
4、秦仲:未知。秦國第四位君主,于周宣王四年(前824年)獲封大夫,奉命率兵進攻西戎,最終于周宣王六年(前822年)戰(zhàn)死于與西戎的戰(zhàn)爭中。死后不知葬于何處,疑似位于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墓(西垂陵園)。

5、秦莊公嬴其:未知。秦仲戰(zhàn)死之后,秦莊公兄弟五人繼續(xù)奉周宣王之命討伐西戎,因擊敗西戎有功,秦莊公獲封西陲大夫,并將犬丘賜予秦莊公。秦莊公最終于周幽王四年(前778年)死于與西戎的戰(zhàn)爭中,同樣死后不知葬于何處,疑似位于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墓(西垂陵園)。
6、秦襄公嬴秦開:甘肅隴南禮縣。秦國正式位列諸侯的第一任國君。秦襄公早年通過聯(lián)姻緩和與西戎關系,同時又加強了周王室的關系,當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周平王東遷時,秦襄公又派兵護送,因而被周平王封為諸侯,并將岐山以西土地賜予秦國。秦襄公十二年(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討伐西戎的途中去世,根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其死后葬于西垂。目前關于秦國西垂陵園埋葬者的身份仍有爭議,但目前主流的說法是,此地葬的是襄公嬴秦開。
7、秦文公:陜西寶雞。名不詳,在位期間秦國擴地至岐以西,設史官以紀事、制定罪誅三族的刑法,并營造了汧渭之會,秦國自此開始從游牧轉向農(nóng)業(yè)。按照《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文公于周桓王四年(前716年)去世,葬于西山(今陜西寶雞北陵原),但《史記·秦始皇本紀》卻記載其死后葬于西垂。

8、秦憲公嬴立:陜西寶雞。秦憲公時期,秦國攻滅蕩社,消滅西戎蕩氏,擊敗芮國,并遷都平陽。秦憲公十二年(前704年),秦憲公去世,終年二十一歲。根據(jù)《史記·秦本紀》和《史記索隱》記載,秦憲公死后葬于西山大麓(今陜西寶雞北陵原),但《史記·秦始皇本紀》卻記載其死后葬于“衙”(今陜西渭南白水東北)。
9、秦出子嬴曼:陜西寶雞。秦憲公去世后,大庶長弗忌、威壘和三父廢掉太子秦武公(秦憲公長子),改立五歲的秦出子為國君。周桓王二十二年(698年),大庶長三父等人又將秦出子殺死,,復立舊太子秦武公。根據(jù)《史記·秦本紀》記載,秦出子被殺后葬于西山(今陜西寶雞北陵原),而《史記·秦始皇本紀》同樣記載其死后葬于“衙”。
10、秦武公:陜西寶雞陳倉。秦武公在位期間,誅殺三父等平定內(nèi)亂,集大權于王室,并先后征服、吞并了綿諸、鄴戎、冀戎、義渠戎、狄和貘等戎族,初設縣制管理攻占之地。通過一系列的擴張,秦國勢力達到關中渭水流域。秦武公于周僖王四年(前678年)去世,死后葬于雍邑平陽(今陜西寶雞陳倉陽平鎮(zhèn)),首開活人殉葬制度之風,陪葬之人多達六十六人,目前平陽城遺址發(fā)現(xiàn)的秦公墓,據(jù)推測大概率是秦武公的。

11、秦德公嬴嘉:陜西寶雞陳倉。秦武公去世后,秦德公被群臣擁立即位,在位期間遷都雍城。秦德公在位雖只有兩年,但秦國的各項制度卻在其與兄長秦武公手中大體有了雛形,國力也開始迅猛發(fā)展。秦德公二年(前676年),秦德公去世,死后同樣葬于平陽,不過秦德公的墓現(xiàn)在尚未發(fā)現(xiàn)。
12、秦宣公嬴恬:陜西寶雞陳倉。秦德公在位期間韜光養(yǎng)晦,后因晉國崛起,兩國矛盾加劇,秦宣公四年(前672年)秦國向晉國宣戰(zhàn),并擊敗晉軍。秦宣公十二年(公元前664年),秦宣公去世,死后也葬在了平陽墓區(qū)。
13、秦成公嬴載:陜西寶雞陳倉。秦德公去世后,將國君之位傳給了二弟嬴載,即秦成公。秦成公在位四年,史料今記載梁、芮兩國國君于秦成公元年(前663年)曾前往朝見,再無其他事件。秦成公四年(前660年),秦成公去世。根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平陽墓區(qū)先后埋葬有武公、德公、宣公和成公四任國君,但目前只發(fā)現(xiàn)一座墓葬,據(jù)推測是武公的,而其余三位的墓葬尚未發(fā)現(xiàn)。

14、秦穆公嬴任好:陜西寶雞鳳翔縣。在位期間擊敗晉國,俘虜晉惠公,滅梁國、芮國、滑國等,但因被晉國堵住東出之路,最終選擇繼續(xù)向西發(fā)展,先后滅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國家12個(另說20個),后又攻打蜀國和其他位于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辟國土千余里,遂稱霸西戎。秦穆公三十九年(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安葬于雍城(今陜西寶雞鳳翔秦公陵區(qū))。
15、秦康公嬴罃:陜西寶雞麟游縣。秦康公在位期間,秦國與晉國之間因地緣關系,矛盾再度爆發(fā),由于秦國與晉國多次發(fā)生戰(zhàn)爭,秦國開始逐漸從西戎霸主走向衰落。秦康公十二年(公元前609年),秦康公去世,《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其葬于“竘社”(今陜西寶雞麟游縣西)。
16、秦共公嬴稻:陜西寶雞麟游縣?!妒酚浰麟[》記載名貑,《左傳》名稻,前后在位四年(《史記》誤作五年),期間秦國與晉國仍有交戰(zhàn)。秦共公四年(公元前605年),秦共公去世,《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其死后葬于“康公南”。

17、秦桓公嬴榮:陜西寶雞鳳翔縣。秦桓公在位期間,曾與翟族、楚國合謀進攻晉國,但卻被楚共王所拒。秦桓公二十五年(前579年),晉國聯(lián)合齊、魯、宋、衛(wèi)、鄭、曹、邾、滕等諸侯國進攻秦國,秦軍戰(zhàn)敗。秦桓公二十七年(前577年),秦桓公去世,《史記·秦始皇》記載其死后葬于“雍義里丘北”。
18、秦景公嬴石:陜西寶雞鳳翔縣。在位早期,秦國與晉國仍然時常交戰(zhàn),秦景公先后兩次擊敗晉國。秦景公十八年(前559年),晉國為報仇,聯(lián)合魯國、齊國、宋國、衛(wèi)國、鄭國、曹國、莒國、邾國、滕國、薛國、杞國等進攻秦國,雙方難分勝負。晉悼公去世后,兩國和談結盟。《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其死后葬于“丘里南”,而其墓在1976年被發(fā)現(xiàn),實際位于陜西寶雞鳳翔縣南指揮村,秦景公的秦公一號大墓,乃是迄今為止中國發(fā)掘的最大古墓,且公然采用了天子葬儀。
19、秦哀公嬴籍:陜西寶雞鳳翔縣?!肚赜洝贩Q秦畢公,《史記索隱》稱秦璟公。在位早期各諸侯國相對和平,后“柏舉之戰(zhàn)”爆發(fā),吳軍在伍子胥和孫武的率領下,大敗楚軍,攻陷楚都。后楚國大夫申包胥向秦國求援,秦哀公為其賦《無衣》,發(fā)兵救楚,擊敗吳軍,幫助楚昭王復國。秦哀公三十六年(前501年),秦哀公去世,《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其葬于“車里北”。

20、秦前惠公嬴寧:陜西寶雞鳳翔縣。嬴寧為秦哀公之孫,因其父在即位之前便已經(jīng)病故,故秦哀公去世后,由嬴寧即位。嬴寧在位十年,秦國穩(wěn)定發(fā)展,并未發(fā)生什么大事件,也未發(fā)生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秦前惠公十年(前492年),嬴寧去世,《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其葬于“車里”(今陜西寶雞鳳翔南指揮鄉(xiāng))。
21、秦悼公嬴盤:陜西寶雞鳳翔縣。秦悼公在位期間,在雍城筑城。秦悼公十五年(前477年),秦悼公去世,按照《史記·秦本紀》的記載,秦悼公葬于秦景公墓以西,同樣位于陜西寶雞鳳翔南指揮鄉(xiāng)。
22、秦厲共公嬴刺:陜西寶雞鳳翔縣?!妒酚洝で乇炯o》作秦刺共公,《史記正義》作秦利共公。在位期間派兵在黃河邊修筑護城河,攻滅西戎大荔、綿諸、義渠等。秦厲共公三十四年(前443年),嬴刺去世,《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其葬于“入里”(陜西寶雞鳳翔南指揮鄉(xiāng))。
23、秦躁公嬴欣:陜西寶雞鳳翔縣。又稱秦趮公,秦躁公十三年(前430年),義渠向秦發(fā)起大規(guī)模的進攻,直至渭水蒿域,被秦軍擊退。秦躁公十四年(前429年),秦躁公去世,《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其葬于“悼公南”。

24、秦懷公嬴封:陜西寶雞鳳翔縣。秦躁公去世后,庶長將其從晉國迎回,在位期間國政被舊貴族所操縱,秦懷公無實權,無政績。秦懷公四年(前425年),秦庶長鼌聯(lián)合其它貴族逼秦懷公自殺?!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記載,秦懷公去世之后葬于“櫟圉氏”(今陜西寶雞鳳翔南指揮鄉(xiāng)櫟圉)。
25、秦靈公嬴肅:陜西寶雞鳳翔縣。又稱秦肅靈公,在位期間與魏國交戰(zhàn),因不敵而派兵修補繁龐、在籍姑筑城,阻止魏軍西進。秦靈公在位十年,于秦靈公十年(前415年)去世,《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死后葬于“悼公西”。
26、秦簡公嬴悼子:陜西寶雞鳳翔縣。又稱“悼子”,為了謀求強國,秦簡公在政治、經(jīng)濟上有一定改革,他允許官吏、百姓帶劍,打破了只有貴族才能帶劍的特權;實行按土地畝數(shù)征收租稅的政策,則是承認了“私田”的合法性,表明秦國開始向封建制度轉化。與此同時,面對強鄰魏國進攻,為保證國內(nèi)改革,秦簡公組織軍民在東境修筑長城。秦簡公十五年(前400年),秦簡公去世,《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其葬于“僖公西”(即秦景公墓西)。
27、秦后惠公嬴仁:陜西寶雞鳳翔縣。在位期間,“四代亂政”進入尾聲,本想收回河西之地的他,卻于“陰晉之戰(zhàn)”中慘敗于魏國,但卻從蜀國手中奪去了南鄭。秦后惠公十三年(前387年),嬴仁去世,《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其葬于“陵圉”(今陜西寶雞鳳翔南指揮鄉(xiāng))。

28、秦出公嬴昌:陜西寶雞鳳翔縣。又稱秦少主,《世本》作秦少主,《呂氏春秋》作秦小主,史上又名秦出子。秦出公即位時方兩歲,由母親主持朝政,重用宦官和外戚,群賢不說自匿,百姓郁怨非上。秦出公二年(前385年),左庶長菌改發(fā)動政變,殺秦出子及其母?!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記載其死后葬于“雍”(今陜西寶雞鳳翔南指揮鄉(xiāng))。
29、秦獻公嬴師隰:陜西西安閻良區(qū)?!妒辣尽纷髑卦I公,《越絕書》作秦元王,《史記索隱》記載名師隰,《呂氏春秋》記載其名連。在位期間大舉改革,例如廢止人殉、遷都、擴大商業(yè)活動、編制戶籍、推廣縣制、鼓勵獎勵百姓生子等等,可以說為后來的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秦獻公二十三年(前362年)前后,秦獻公去世,《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其葬于“囂圉”(今陜西西安閻良區(qū)武屯街道)。
30、秦孝公嬴渠梁:陜西西安閻良區(qū)?!对浇^書》作平王,《史記索隱》記載名曲梁。在位期間,重用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zhàn),并遷都咸陽,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對外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lián)齊、趙攻魏國都安邑拓地至洛水以東,自此國力日強。秦孝公二十四年(前338年),秦孝公嬴渠梁去世,《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其葬于“弟圉”(今陜西西安閻良區(qū)武屯街道)。

31、秦惠文王嬴駟:今陜西咸陽渭城區(qū)。十九歲即位,以宗室多怨,族滅商鞅,不廢其法。周顯王四十四年(前325年),自稱秦王,成為秦國第一位君王。當政期間,文有張儀連橫六國,武有公孫衍、司馬錯,北伐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tǒng)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其葬于“公陵”(今咸陽市渭城區(qū)周陵街道)。
32、秦武王嬴蕩:今陜西咸陽渭城區(qū)。在位期間,設置丞相,驅逐張儀,結盟魏國,連越制楚,攻拔宜陽,設置三川,平定蜀亂,同時修改封疆,更修田律,疏通河道,筑堤修橋。秦武王四年(前307年),秦武王嬴蕩入洛陽,將周赧王逐出王宮,后與孟說比賽舉“龍文赤鼎”,結果大鼎脫手、砸斷脛骨,氣絕而亡,時年23歲?!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記載其葬于“永陵”(今咸陽市渭城區(qū)周陵街道)。
33、秦昭襄王嬴稷:陜西西安臨潼區(qū)。在位期間,重用白起為將,連敗三晉、攻破楚都、大敗齊國,攻取魏國河東郡和南陽郡,楚國的黔中郡和郢都,發(fā)動長平之戰(zhàn),大敗趙軍,攻陷西周公國,俘虜周赧王和西周君,遷九鼎于咸陽,結束了周朝八百年統(tǒng)治。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昭襄王去世,《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其葬于“芷陽”(今陜西西安臨潼區(qū)韓峪秦東陵)。
34、秦孝文王嬴柱:陜西省西安臨潼區(qū)。秦昭襄王嬴稷去世后,太子嬴柱即位, 秦孝文王元年(公元前250年)十月,秦孝文王服喪期滿,正式即位,三日后為其父秦昭襄王除喪期間去世,葬于壽陵(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東北)。

35、秦莊襄王嬴異人:陜西西安臨潼區(qū)。本名異人,后改名子楚。早年在趙國邯鄲為質,后在呂不韋幫助下成為秦國國君。在位期間,令丞相呂不韋率軍攻滅東周國,鏟除了周朝的殘余王室,后繼續(xù)蠶食三晉,又攻占大片土地。莊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丙午病逝,享年三十五歲,葬于芷陽(今陜西西安臨潼韓峪鄉(xiāng))。
以上便是秦國歷代君王的陵墓所在,由于秦人“平地起墳、不封不樹”的埋葬制度,使得很多秦國君王陵墓至今也僅有一個范圍,而無法準確探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