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重視嫡長子是基于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制,也就是說嫡長子在家族中具有繼承權(quán),繼承的主要是權(quán)力。那么為何非得規(guī)定是嫡長子繼承呢?因為古代貴族階層實行的是一夫多妻制,更確切的說法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妾眾多帶來的結(jié)果就是子嗣眾多,那么,在這些兒子中有誰來做繼承人就會個大問題。

畢竟,權(quán)力這個東西,沒有誰會不喜歡,如果沒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定,誰也想成為家族的繼承人,而且誰也不肯服誰,這樣的結(jié)果就是出現(xiàn)內(nèi)亂,一旦出現(xiàn)內(nèi)亂,這個家族的發(fā)展就會受到阻礙甚至倒退,如果是帝王家的話,斗爭更厲害,皇帝的諸多兒子甚至皇帝的弟弟們都來搶這個皇位,這不是亂套了嗎?
這這樣的背景下,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制應(yīng)運而生,嫡庶有別,貴賤不同,將家主正妻的第一個兒子立為繼承人就成為一種比較成熟的制度,這最大程度的保證了權(quán)力的平穩(wěn)過渡,并且提高了家族的凝聚力,這無疑對一個家族來說是非常正確的做法。
那么為什么非得是嫡長子呢?嫡子是家主和正妻所生的兒子,是家族中身份最尊貴的存在,因為正妻是明媒正娶的,而妾只是抬進家中的,實際上還是妾,正妻和妾的關(guān)系實際上就是主仆的關(guān)系,子以母貴,正妻所生的兒子自然比妾所生的庶子要尊貴。而在嫡子中選擇嫡長子則是為了避免爭權(quán)。

這種宗法制是在西周建國之后正式確立的,正是西周人在總結(jié)殷人繼承法的基礎(chǔ)上建立的制度,商朝時期實行的繼承制是比較混亂的,有父死子繼,也有兄終弟及,王族爭權(quán)奪勢的現(xiàn)象非常多,所以在商朝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值得注意,那就是頻繁遷都,這固然和自然環(huán)境有關(guān),但和王族的爭權(quán)奪勢也脫不了干系,一個新的王登基后,會非常受掣肘,為了加強王權(quán)選擇遷都來穩(wěn)定自己的勢力就是一個必要的手段。
商朝的滅亡,其實也和繼承制的混亂有關(guān)系,王位待定的繼承人太多,因此很容易形成多股勢力。因此商朝末期實際上已經(jīng)開始考慮嫡長子繼承制,而到了西周建國后,周武王就將嫡長子繼承制做了明確的規(guī)定。
當時的天子、諸侯、卿大夫和士的妻妾數(shù)都是有規(guī)定的,周天子有妻妾大約百人以上,而諸侯是一妻八妾,卿大夫一妻二妾,士為一妻一妾,之所有妻妾眾多,為的就是保證有子嗣來做繼承人,而且有妻有妾也算是貴族的標配。當然妻妾一多,子嗣就可能會多,所以嫡長子繼承制就成了最好的繼承辦法。

以周室為例來說明,嫡長子是未來的周天子,是為大宗,而庶子和其他的嫡子就被封為諸侯,是為小宗,小宗緊緊的團結(jié)在大宗周圍。而諸侯的嫡長子是下一任諸侯,其他兒子就是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長子是下一任卿大夫,而其他兒子是士。就這樣一層層分封下來,建立起來一個由血緣關(guān)系為基礎(chǔ)的尊卑有序的制度。
這種制度在古代延續(xù)了三千年多年,雖然清朝皇室實行秘密立儲制,但在皇室之外,還是實行嫡長子繼承制,一旦這種制度崩潰,動亂必然來臨,因此歷朝歷代對嫡長子繼承制都是萬分維護的。
《唐律疏議》中對立嫡有律法規(guī)定:如果嫡長子死亡或者有罪疾,繼承人就是嫡長孫;如果沒有嫡長孫,繼承人就是嫡次子;如果沒有嫡次子,繼承人就是庶長子;如果沒有庶長子,就立嫡次孫;如果沒有嫡次孫,就立庶長孫等等,如果違反這種規(guī)定,判刑一年。如果正妻年過五十還沒有生子,或者所生之子已經(jīng)夭折,那么庶長子就可以被立為繼承人。

古人重視嫡長子,這一制度源遠流長。西周時中國確立了宗法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嫡長子繼承制。所謂嫡長子繼承制,指的是貴族,不論是天子、諸侯還是大夫、士,主要的家業(yè)都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吃肉,其余的兒子只能喝湯。
比如,天子的嫡長子可以繼續(xù)做天子,其余兒子或做諸侯,或任大夫;諸侯的嫡長子是諸侯,其余兒子為大夫;大夫的嫡長子繼承大夫之位,其余的兒子降為士;士的嫡長子還是士,其余的兒子可能就是庶民了。
西周為什么要確立嫡長子繼承制,這一制度為何如此重要,以至于延續(xù)了幾千年?甚至齊桓公在葵丘會盟諸侯時,盟約中還專門寫了一條:“無易樹子”,也就是說不要更換太子。
我認為主要有兩點原因:
第一,保持權(quán)力傳承的穩(wěn)定。
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說君主制的缺點之一就是君主的更替缺乏連續(xù)性,容易產(chǎn)生混亂,因此“人們把王位固定由某幾個家族世襲,并規(guī)定了一種繼承的順序,以免在老國王駕崩之后發(fā)生爭議……寧要表面的平靜而不要賢明的行政,甘冒把一個小孩或一個惡魔或一個白癡捧上王座的風險,而不愿在選舉好國王的事情上發(fā)生爭論?!?img src="https://pic.530311.com/thumb/ud20tfa4dc4.jpg">
我們的祖先在幾千年前就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而嫡長子繼承制就是一種非常確定的繼承順序,完全沒有爭議。只要不是嫡長子,不管你能力怎么樣,都不能繼承權(quán)位,從根本上杜絕了其他兒子的覬覦之心。
歷史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嫡長子繼承制沒有順利實行,結(jié)果國君的兒子們相互爭斗,引起大亂的事情。比如齊桓公重病,他的五個兒子各自率領(lǐng)黨羽爭奪齊國國君之位。結(jié)果導致齊桓公餓死,五個兒子互相攻打,齊國一片混亂。齊桓公尸體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無人收斂,結(jié)果尸體上的蛆蟲都溢出了房門。
第二,保證正妻娘家的權(quán)利。
嫡長子是正妻的兒子,而正妻一般出另一個自權(quán)勢相當?shù)募彝ァ1热缣熳拥恼蘅赡苁谴笾T侯的女兒,諸侯的正妻可能是另一個諸侯的女兒。
一個諸侯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另一個諸侯,必然希望兩國結(jié)好,最好是世代交好。如何能世代交好呢?如果這個諸侯的女兒生了兒子能繼承君主之位,兩國的親戚關(guān)系就能延續(xù)下去,豈不是世代交好了嗎?
所以諸侯在嫁出女兒時,往往會讓自己的侄女作為陪嫁,稱為“媵”。這是一道保險,萬一自己的女兒沒生出兒子,還可以讓自己侄女的兒子繼承君位,保證下一代國君依然是自己的親戚。
諸侯嫁女兒時,總懷著這樣的期待。因此要用嫡長子繼承制來保證諸侯正妻娘家的權(quán)利,否則會引起娘家的不滿。
比如周幽王寵愛褒姒,想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結(jié)果把正妻申后以及原來的太子宜臼廢了,這一舉動引起了申后父親申侯的不滿。太子宜臼跑到申國找自己的外公申侯撐腰,申侯勾結(jié)犬戎,殺死了周幽王,攻入鎬京。這才有了平王東遷,西周滅亡,春秋時代開始了。
歡迎關(guān)注我的公眾號“士常齋”,閱讀更多有趣文章。

因為宗法次序的關(guān)系,所以古人會特別重視嫡長子。
但是從人情的角度來說,其實,沒有嫡長子的情況,古人也會特別重視庶長子的。畢竟,長子是頭生子,正常情況肯定是備受重視。
所以關(guān)于宗法上嫡庶的問題,老實說這個是古代上層階級人士煩惱的問題。因為古代大部分的男人根本沒有能力納妾。類似元朝這種天價彩禮的時代,普通底層男性娶一個老婆都是傾家蕩產(chǎn)的困難事。納妾生庶子,對古代下層男性基本上是白日做夢的事。只有一個老婆的情況下,其實重視的單純是長子。根本不存在庶子的問題。然后,長子被重視說是宗法,其實人情更多吧。畢竟,第一次當?shù)數(shù)那椴幌氩恢匾曇膊恍邪。¢L子因為年紀最大,所以他們在弟弟妹妹當中會起到一定的帶頭作用,甚至一些情況長子還充當家長的角色來照顧弟妹。長子在家中地位高于其他弟妹也是情理之中。
古代上層階級男性因為宗法而重視嫡長子,其實他們重視的嫡出的前綴大于長幼的次序。因為嫡長子不一定是最年長的兒子。可能嫡長子比庶長子要年幼,但是嫡庶之別,決定了嫡子的地位高于庶子。嫡子尊于庶子,這是由他們母親地位決定的。
客觀來說,古人娶妻納妾是不一樣的。正常的情況,上層階級的男性娶妻上是看重女方的門第家世,納妾是一個無所謂女方家世的事情。因為宗法限定了取妻的標準。說白了,上層階級男性所娶的嫡妻,多數(shù)都是跟他們同階級的人。而妾的社會地位大部分情況之下,她們社會地位偏低的人群。相對之下,嫡妻地位自然是很高,她們沒出嫁前社會地位就挺高的。甚至一些情況,男方可能還會倚重嫡妻的娘家或者動用女方陪嫁錢。這樣的情況,男方重視嫡子,那其實是子以母貴。因為嫡子的舅舅家可能擁有更好的社會資源,繼承者是嫡子的話,可以給家族帶來更多的利益。反之,庶子的舅舅家很卑賤,社會資源少,競爭上肯定是吃虧的。畢竟,古代大部分情況講究世卿世祿的。門第出身的好低對一個古人日后的事業(yè)發(fā)展還是很大的影響的。
實際上,重視嫡長子也是一個為家族考慮的結(jié)果。不過,這點上所指的是一般的上層男性。帝王家例外,因為現(xiàn)實情況是后宮一些嬪妃出身門第其實跟皇后可能是不相上下的,甚至有些嬪妃出身高于皇后。帝王家選皇后和太子,其實是一個多方競標的問題。

很多答案都說了,嫡長子繼承制是來源于宗法制,這個沒有問題。但是大部分答案都是在拿皇位繼承作為代表,這里不得不說一下,皇位繼承是個太特殊太復雜的事情,從實際歷史演進來看,在皇位繼承問題上,嫡長子順利完成繼承的,與出現(xiàn)奪嫡沒能完成繼承的,比例相差不會太大。實際上,嫡長子繼承制真正發(fā)揮作用,是在普通貴族和士人的身上,從而形成了被全社會普遍接受的一個觀念。
比如說,某大臣因功封為某某侯,他有三個兒子。那么在他死后,這個某某侯的爵位由誰來繼承?顯然不可能三個兒子同時繼承。雖然后世封爵,往往只是嘉獎性質(zhì),如果不加食實封若干戶,也沒有經(jīng)濟上的實際利益,但畢竟是朝廷名器,不可以隨便一分為三。更何況如果允許一分為三的話,三個兒子每人又有三個兒子,子子孫孫傳下去,豈不是將會有幾十幾百個某某侯冒出來?所以只可能有一個人來世襲爵位。這樣由嫡長子繼承,就保證了爵位、財產(chǎn)在家族宗枝中的延續(xù)性,是為大宗,而其他分支的支子就是小宗。一旦大宗無后,則小宗可以入繼大宗,但并非小宗取代了原來的大宗,原來理念中的大宗依舊繼續(xù)存在。
那么繼承了爵位的這個兒子,跟其他沒有繼承爵位的兒子之間有什么差別呢?首先,出門用的車馬,穿著上的服色等等,有爵位的和沒爵位的當然是不一樣的。其次,供奉祖先的宗廟以及祭祀祖先都由這個繼承人來負責。最后,繼承了爵位的人的后代,將來可以依靠這個爵位取得門蔭的出身,沒有繼承爵位的兒子們?nèi)绻麤]有當官,他們的后代自然也就沒有門蔭的權(quán)利了。
所以涉及到這些繼承上的問題,古人自然會特別重視嫡長子的問題。

國法、家規(guī)都是為目的服務(wù)的,古人重視嫡長子無非是為了基業(yè)永興,萬年綿延。
權(quán)力如毒品,讓人欲罷不能,90多歲的穆加貝緊抓不放,皇帝癡迷仙丹,與其說想長生,不如說是貪權(quán)。如果金錢真如糞土,恐怕人人都想掉進糞坑,都說金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但康師傅已位居九五之尊,仍認為存款的位數(shù)少。
古代帝王三宮六院、佳麗三千,豪門貴族三妻四妾,地多又高產(chǎn),面對大家大業(yè),特別是皇家,因為有“天下”這塊世上最大的餅,皇子之間兵戎相見,骨肉相殘,屢見不鮮。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園,面對一大堆子女如果不劃分個先后次序,沒章無矩,定會亂套。所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制應(yīng)運而生。
宗法制度起源是夏朝,是王族貴族按血緣關(guān)系分配國家權(quán)力,以便建立世襲統(tǒng)治的一種制度,家是小國,國是大家,所以才有治國、齊家平天下。
夏朝確立了王位世襲制,但有"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之別,雖說“侄子門前站,不算絕戶漢”,但侄子總不如親生,所以商朝末年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西周具完善為"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嫡長繼承制,這種制度影響后世各封建王朝。
那么什么是嫡長子呢?
古代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長子是父親第1個兒子,妻、妾均有可能。嫡子是妻所生的兒子,如果是第一個孩子則為嫡長子,否則為嫡子,妾等所生的兒子叫庶子。
正因為“嫡長子”的重要地位,因此有些名門望族,一般在正妻生下兒子之前,不允許妾等人懷孕。但規(guī)定是規(guī)定,庶長子也是頻頻出現(xiàn),如康熙的允禔。
那么為何非得規(guī)定是嫡長子繼承呢?
妻是明媒正娶,多為大戶人家的小姐;而妾只是有名分的小老婆,有可能是侍女、婢女等等,妻和妾的關(guān)系實際上就是主仆的關(guān)系。而皇后,多為政治聯(lián)姻,其身后是龐大的政治集團,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后將齊王妃納入后宮,后來長孫死后又想立其為皇后,一是彰顯自已皇威,二是貪戀齊王妃的高顏值,更主要的是王妃身后的關(guān)攏世家。
皇太極死后,皇太極的長子豪格集團和十四弟多爾袞集團為爭奪皇位劍拔弩張,互不退讓,最終卻是年僅六歲的福臨登頂,因為福臨他媽是孝莊,孝莊身后是科爾沁部落,這時是兒憑母貴了。
皇后(妻)出身高貴,受家庭熏陶,自然格局高遠,嫡子又比其他兄弟年長,早吃好幾年咸鹽,顯然是最佳人選。
那么嫡長子繼承制是完美的嗎?
想法很理想,現(xiàn)實很骨感,司馬炎明明有20多個機靈古怪的兒子,偏偏將皇位傳給了白癡兒子司馬衷,最終導致西晉王朝的覆滅。朱元璋機械守規(guī)將帝位傳位長孫朱允炆,最終不知所蹤,李淵立長子建成為太子,最終被身首異處。
實際說古人重視嫡長子,不如是帝王、豪門貴族更為精準,平民百姓房無一間,地無一壟,老婆就一個,剩下的就是七老八十的親爹親娘,無物可爭,也就無謂重視與否了。

這個問題非常有趣。
首先我們先來說說:嫡長子繼承制
嫡長子繼承制是中國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實行的一種繼承制度,嫡即正妻、原配,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被稱為嫡長子。嫡長子繼承制規(guī)定嫡長子有繼承優(yōu)先權(quán),這項制度起于商末,定于周初。
為了避免繼承中的矛盾沖突,在當時多妻妾的情況下,嫡長子繼承制即王位和財產(chǎn)必須由嫡長子繼承。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洞竺髁睢袅睢芬?guī)定:“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蔭襲,先盡嫡長子孫,其分析家財田產(chǎn),不問妻、妾、婢生,止依子數(shù)均分;奸生之子,依子數(shù)量半分;如無別子,立應(yīng)繼之人為嗣,與奸生子均分;無應(yīng)繼之人,方許承紹全分?!?/blockquote>父死子繼,輔之以兄終弟及
從商朝后期開始,王位繼承發(fā)展就以向嫡長子繼承制。周制: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劃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四個等級,財產(chǎn)和地位,世世相傳,實行世襲制。這種繼承制度非常有效的避免了兄弟內(nèi)部爭權(quán)奪位,維護了王權(quán)的威嚴。明朝的朱元璋把他的皇位傳給了長孫而不是他的兒子朱棣,原因就在于此。
唐朝皇位的繼承
唐高祖李淵有三個兒子,雖然次子李世民無論在能力上還是在戰(zhàn)功上都高出李建成,而應(yīng)按照繼承制度的長子李建成任太子??墒翘雍偷艿芗雍钍烂衿仁顾l(fā)動了“玄武門之變”射殺了太子和弟弟。李淵就退位,把皇位傳給了李世民即唐太宗。
雖然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皇帝,貞觀之治為唐朝的繁榮和未來的文明傳遞創(chuàng)造了獨一無二的價值,但是他的皇位的取得卻是備受非議,因為他的繼承在封建繼承制度看來,是大義滅親,發(fā)動宣武門之變后取得的,他并不是嫡長子。
干擾破壞嫡長制的實行
縱觀歷史,并不是封建社會的所有君王都真的按照嫡長制度去做,比如漢武帝晚年喜愛少子劉弗陵,后來把皇位傳給了他并立為太子。
除了自我喜愛之后,很多情況下也于皇帝和嫡長子生母的感情有關(guān),如果生母失寵了,那么太子的地位很可能被動搖。比如光武帝劉秀由郭氏而移寵陰麗華,太子劉強只有惶恐讓位與陰氏之子明帝劉莊。
總結(jié)
如果放到過去的封建社會,這樣的一種制度又成了一種有力的約束,對穩(wěn)定社會起著重要的作用。
雖然嫡長子繼承制度看上去世一種非常成熟且有理有據(jù)的繼承制度,但是從一個全方面的角度來看,它并不是一個最好的制度,在皇帝的子嗣當中,為了國家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應(yīng)該選擇最優(yōu)秀最適合的人選去做,至于是不是嫡長子,其實并沒有那么重要。

為什么古人重視嫡長子?
在中國古代男尊女卑的社會制度中,婚姻制度中一直都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
在那個不公平的社會中,為了用“名義和待遇”來“盡力彌補和維系”結(jié)發(fā)妻子應(yīng)該得到的公平,所以就有了“嫡庶”之分,來區(qū)分原配妻子和所納的妾室之間的地位和身份的不同。
因而原配妻子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就叫嫡長子,而其他妾室所生的就叫庶子。
在古代皇家和官宦世家,享受的資源較多,都有很多子嗣,所以每次在繼承權(quán)利和家業(yè)的時候,都會產(chǎn)生很多矛盾和爭斗,弄得不好,就會有骨肉相殘,甚至弒父奪位等事件發(fā)生。于是那個時候的統(tǒng)治者們就想著用一種辦法來讓自己的權(quán)力穩(wěn)定地繼承給下一代。
在經(jīng)過一系列的嘗試后,他們決定將讓正妻最大的兒子也就是嫡長子來繼承他們的權(quán)利和地位,不管他是賢能還是愚鈍,也就是不采取擇優(yōu)而先,而是死死地以地位和年齡來作為選擇的標準。
確實這種方法讓很多諸侯王的權(quán)力和家族也得到了穩(wěn)定的繼承。所以嫡長子繼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項原則,嫡長子繼承制的目的,是為了讓那些對皇位有非分之想的人斷了念想,不再產(chǎn)生爭奪皇位之心。
這種做法也就是提前內(nèi)定好繼承人,以保證政權(quán)的平穩(wěn)過渡。所以在很多宮廷劇中,我們都會看到在皇室家族,皇帝的嫡長子自然就是太子,以后只有他有資格繼承皇位做皇帝。
而其他的嫡次子或者庶子,就依次按順序稱為王爺或諸侯。并且古代嫡長子在他們的所有兄弟姐妹中地位是比較高的,因為他們會子承父業(yè),繼承家庭的所有財富和最高的地位。
在古代有一種長兄為父的說法,但這并不是僅從年齡論英雄,因為嫡長子必須是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并不是因為他年長。
所以這應(yīng)該與他母親身份有關(guān),正室的身份自然比妾室的身份高,而且古代婚姻都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門當戶對,并且都存在政治聯(lián)姻關(guān)系,正室背后所代表的是她的整個家族,而妾室就沒有如此高的身份和地位了。
況且正室一般都是門當戶對好出身,都有較高的見識、心胸和素養(yǎng),這樣的母親教出來的孩子自然也會胸懷大志,志向高遠,能力卓越,見識不凡,因而更有責任感和使命感,更能擔任起繼承家族權(quán)利和維護家庭的和睦。
因為宗法次序的關(guān)系,所以古人會特別重視嫡長子,但是在沒有嫡長子的情況下,古人也會重視庶長子。
其實古人重視嫡長子這一做法完全是為了家族的權(quán)利和未來做長期考慮和布局,這種做法可能在官宦世家出現(xiàn)的較多,在平民百姓中很少。
因為平民百姓的普通家庭根本沒有條件三妻四妾,交配權(quán)都要苦苦爭來,所以他們一般都沒有嫡庶長子之分。

驚堂木一響,有書君開講!大家好,我是才高八斗的有書君。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歷史上傳宗接代的傳統(tǒng)。
自古有云:皇家愛長子,百姓愛幺子。遠在大禹時期這個傳統(tǒng)就已經(jīng)定下,大禹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啟,開創(chuàng)了“父傳子,家天下”的傳統(tǒng)。
到了夏朝,這“父死子繼”的繼承方式一直延續(xù)著,直到商朝,制度有了些許變化,前期實行“兄終弟及”,后期改回“父死子繼”。
到了西周時期,又出現(xiàn)了一個新制度,叫做:“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從此奠定了未來中原王朝3000多年來的繼承制度。
前面說的“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并不是兩個并列關(guān)系的句子,它們表明了古代繼承關(guān)系的先后順序。意為:如果有原配妻子生下的兒子,就在當中選擇最年長的,也就是嫡長子。如果沒有嫡子的話,就在其他兒子里選一個母親地位最高的繼承。
這一制度主要特色就是:老娘英雄兒好漢,老娘位低兒完蛋(子以母貴)。
嫡長子繼承制度有什么好處?為什么3000多年來各朝各代帝王都會墨守陳規(guī),無人打破?有書君覺得有兩點原因:
第一、保持權(quán)利傳承的穩(wěn)定性。
嫡長子繼承制度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證家族延續(xù),降低因利益權(quán)利交接、更新?lián)Q代而帶來的重大隱患和內(nèi)部爭斗。
畢竟一個朝代的治國之本還是安定團結(jié)。減少內(nèi)亂、穩(wěn)定、長久平安、代代相承才是傳統(tǒng)思想里最期盼的結(jié)果。
我們祖先在幾千年前就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嫡長子繼承制度就是一種保持穩(wěn)定團結(jié)、沒有爭議的繼承順序。只要是嫡長子,不管能力如何都有繼承權(quán),而其他的兒子只能旁觀卻毫無辦法。這從根本上就杜絕了后代為了繼承權(quán)亂世相爭、大打出手的情況。
第二,保證原配妻子的核心地位。
嫡長子是正宮皇后的兒子,而正宮皇后一般都出自另一個權(quán)勢相當、門當戶對的家庭。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為了兩國或者兩組織、兩部落交好而進行的通婚聯(lián)姻行為。
一個君王把另一個君王的女兒迎娶到自己國土來,必然是為了兩國友好,而且最好是終其一生都能友好。
那么如何能保證兩個不同組織世代都友好呢?甲國諸侯的女兒生的兒子能繼承乙國君主之王位,兩國的親屬關(guān)系就可以一直生生世世延續(xù)下去。
我們之前介紹過努爾哈赤和蒙古頭領(lǐng)聯(lián)姻,因為正房原配妻子不能生出兒子,蒙古首領(lǐng)為了和滿清保持世代交好,又接連嫁過去兩個侄女。這相當于“雙保險”,萬一自己親生女兒沒生出兒子來,還可以讓自己的侄女兒子繼承君位,保證新君王依然是自己家人。
皇族如此,貴族自然也要效仿。雖然貴族沒有繼承皇位一說,但有爵位和財產(chǎn)。為保證家族萬世永遠昌盛繁榮,爵位的繼承人由嫡長子來繼承是最合適的。
綜上所述,嫡長子繼承制度在封建社會來講是一種比較成熟的繼承制度,對社會穩(wěn)定性有著很大作用。
但是隨著時代在不斷進步,今天看來嫡長子繼承制度就不是很合理化了,它終將被淘汰,被人們所放棄,由更新的制度來取而代之。

我們在看一些古代電視劇時,大多數(shù)古人傳位,都是留給自己的長子,尤其是嫡長子,所謂嫡長子,便是男主人與正妻所生的長子,在家產(chǎn)繼承上,擁有絕對的優(yōu)先權(quán),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一直以嫡長子為尊,欲廢長立幼的人,基本上沒有什么好下場,比如在三國中我們熟悉的袁紹,因為想把位子傳給游戲袁熙,結(jié)果導致三個兒子各自相斗,最終被曹操一網(wǎng)打盡,那么由此產(chǎn)生一個問題,為什么古人重視嫡長子呢?
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說一下這個制度是什么是開始的,在后世的歷史課本中,也有說到這個,夏首創(chuàng)王朝統(tǒng)治以后,一開始實行的是家天下,父親死后傳位給兒子,到了商朝后,又變?yōu)閮煞N制度,前期實行的是兄終弟及,兄長死后其弟即位,等弟弟全部死亡,才輪到下一輩,后期這一制度便父死子繼取代。到了周王朝,正式定下一套完整的傳位制度。
這也就是影響了中國古代幾千年的嫡長子繼承制,嫡長子之所以被古人們重視,其核心在于保證權(quán)力過渡的穩(wěn)定,以及正妻外家的權(quán)力,相信不少人也聽過這句話,娶妻一定要娶賢惠的,納妾則看美色,但凡貴族們?nèi)⑵?,肯定是要門當戶對,世家子弟不可能娶平民女,平民男子也不可能娶世家女。立嫡長子有諸多好處,以往人們立賢不立長,但這個賢很難去判斷,畢竟人們的想法是不同的。
立嫡長子的話,無論是他賢或不賢,都是未來的繼承人,會避免許多爭斗,在古代只要你不是嫡長子,那么無論你的能力如何,只要嫡長子不出事的話,根本沒有繼位的可能,即使嫡長子不在,還有其子繼承,從根本上杜絕其余兒子的覬覦。這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朱元璋的長子朱標,也就是當時太子去世后,朱元璋直接把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立為太子,根本沒有考慮其他兒子。
在唐朝,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殺兄殺弟武力奪權(quán),給后續(xù)的人樹立了一個十分不好的榜樣,那就是即便不是嫡長子也可以通過權(quán)利通過武力來獲取,直接造成了自唐太宗以后,權(quán)利更替時同室操戈手足相殘的事比比皆是,這就是破壞了嫡長子繼承制的代價。
歷史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因為嫡長子犯錯或去世,導致國中繼承人位置空虛,皇帝的兒子們互相爭斗的時間,例如康熙的九個兒子,鬧出的九龍奪嫡。這還只是嫡長子犯錯時,才出現(xiàn)的情況,若是按照以前立賢不立長,王權(quán)的爭斗只怕來的會更加激烈。
最后一個保證正妻家族的權(quán)力,只有正妻的兒子才是嫡子,其余妾所生的為庶子,古人娶妻人選,一般不會娶比自己階級低的,最好是門當戶對,古人可以說很多妾,但妻子只能有一個,因此嫡長子也是保證了其外家的權(quán)力,并且正妻的娘家也可以給予到一定的支持,這是其他侍妾所不能比的。
總的來說,古人們重視嫡長子,乃是為了穩(wěn)定權(quán)力過渡,一個正妻所生,就可以杜絕諸多麻煩,讓那些庶出的兒子,看不見繼承的希望,還有正妻的家族也會給予幫助,當然也可以看出是場合作關(guān)系,這也是封建社會下最理性的選擇,歷史上廢長立幼的例子,已經(jīng)足夠古人們?nèi)ャ懹浟恕?/p>

以皇位繼承來說,因為皇權(quán)具有唯一性,只能有一個人成為皇帝,如何確定繼承人,就成為至關(guān)重要的問題。
皇位的繼承首先有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兩種,但兄終弟及有很大的弊端,按說哥哥去世了皇位傳給弟弟,依次下傳,在幼弟去世后,皇位最終要從長兄的長子開始傳,但因為私欲,去世以后只想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所以很容易引發(fā)皇位之爭,在先秦有商朝,因為兄終弟及發(fā)生了很多內(nèi)亂,后來的元朝也曾有兄終弟及,但是也內(nèi)亂不斷。所以,周朝建立以后,確立父死子繼的繼位原則。
那么古代皇帝又極為重視子嗣,不止一個兒子,選擇哪一個兒子繼承皇位又是一個困難的問題。辦法無外乎兩種,一則相較主觀,即常說的立賢,二則就比較客觀,即立嫡立長。但是立賢又有問題,因為“賢”的標準無法判斷,可能這個兒子辦事很靠譜,可以說是賢明,但另外一個兒子為人處事很好,能夠積極調(diào)動大臣,也可以說是賢明,那就還是回歸到問題本身了。所以最終只能選擇嫡長子繼承制。
當然,選擇嫡長子繼承制也是有原因的,錢杭老師在《周代宗法制度研究》中指出,嫡長制繼承原則,主要是宗法制度的發(fā)展水平和國家政治組織的發(fā)展程度,換句話說,在家天下的背景下,皇位繼承與宗法制相結(jié)合,仿照宗族按照血緣關(guān)系來排列,所以皇位繼承嫡子為先,庶子為后,均以長幼排序。

這個問題可以拆成兩個問題,一個是為什么古人重視長子;另一個是為什么古人重視嫡子。重視長子與嫡子的原因不同,但目標一致:都是為了自己的家族可以更好地存續(xù)下去。
重視長子很好理解:古人平均壽命遠不及當代人,一旦父親中年而亡——這在戰(zhàn)爭年代尤其正?!獌鹤觽兡昙o大多尚幼,守護祖業(yè)的任務(wù)自然而然會落到長子手中,因為長子一般已經(jīng)成年或最接近于成年。足夠的年齡對于繼承者來說至關(guān)重要,最極端的例子的如果自己的兒子實在太小,死者生前寧可讓兄弟繼承家業(yè),比如孫策將江東托付給了孫權(quán)而不是自己的兒子。
重視嫡子,是因為嫡子是正妻之子。正妻一般指最先結(jié)婚的妻子,但最重要的是,正妻一般代表了相對尊貴的地位,其背后通常有著與丈夫相似甚至更高的社會地位,這意味著嫡子通常天生會比庶子有更多的社會資源。家族的繼承者,當然要選擇強者,于是二者相并,嫡長子就特別重要了。當然,一旦人均壽命變長,又處于太平盛世,嫡長子的必要性也沒有那么高了——古人依然重視,是因為這一制度畢竟免去了太多爭斗,有規(guī)則總比沒有規(guī)則強,君不見九龍奪嫡乎?

古人重視嫡長子,源自于以嫡長子繼承為核心的西周宗法制。
進入父氏系族社會以來,繼承制的發(fā)展在不斷地演變。所謂的“禪讓”,以德服人,細思之下并不可靠。感覺以力服人,以武威服更像是真相。比如黃帝戰(zhàn)蚩尤。
夏商時期是宗法制的雛形時期,還沒有形成完備、固定的宗法制度,但基本已經(jīng)是貴族集團內(nèi)部按血緣關(guān)系傳承權(quán)力。具體表現(xiàn)有父死子繼,也有兄終弟及。
西周建立之后,因為吸取了殷商時期繼承制度混亂所帶來的危害而特別加強了宗法制的建設(shè),嚴格區(qū)分嫡庶,以嫡長子繼承制作為宗法制的核心。西周的繼承制度是傳嫡不傳庶,傳長不傳賢。這是嫡長子受到格外重視的開端。
西周以后,嫡長子繼承制被不斷傳承下去,是整個封建時期的王朝都認可并施行的繼承制度。因此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制也融入華夏正統(tǒng)文化。后來即便是遠來的異族王朝,為了表示自己尊從華夏文化,也會選擇嫡長子繼承制度表示以安民心,以固國本。
在帝王之家,嫡長子繼承權(quán)力;在貴族之家嫡長子繼承利益;在平民之家嫡長子繼承責任。嫡長子的特殊地位已經(jīng)成了不用明喻而人人皆知的事,因此古人非常重視嫡長子。不只古人,現(xiàn)在這種思想也在很多地區(qū)和家庭中存在。

古代講究“母憑子貴”,無論是皇家還是平民,女人生下兒子地位就穩(wěn)固,而兒子中嫡子地位最高。
所謂嫡子就是“大老婆生的兒子”,在皇家就是皇后的兒子,民間就是正妻的兒子。所謂嫡長子就是皇后或正妻生的第一個兒子,妃子或者小妾給皇帝生的大兒子是庶長子。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一個家庭里嫡子地位高于庶子,而嫡長子地位則嫡子中最高的。為什么古人這么重視嫡長子?
中國人生活在關(guān)系網(wǎng),由1個人開始,他關(guān)系的擴展是家人,再擴展就是社會或者說是國家。因此,家庭是“小家”,國家是“大家”,中國人“家國一體”。
那么,維護這種關(guān)系,就需要在道德、法律上給予確定。否則,某些人亂來,就容易亂套,破壞社會穩(wěn)定。
中國早在西周時期就開始打造這套制度,我們講的“周禮”就是要維護這套制度。簡單來說,周天子是諸侯王的頭,諸侯王要服從周天子;而嫡長子就是未來家人的頭,所有家人要服從嫡長子。
那么,兒子這么多,為什么要不選非嫡長子,像庶出的兒子、嫡子里的其他人?
當然嫡長子死掉了,其他兒子就會有機會。除此之外,選擇嫡長子是有原因的,是經(jīng)過實踐檢驗的。
首先,嫡長子容易確認,就這么一個,需要用心培養(yǎng)。而用“賢能”來選擇,一個偽善的惡子很可能就會上位,對國家或者家族來說,承擔不起這種風險。那么,嫡長子是偽善的人呢?來不及廢除就是“投資失敗”,這是“嫡長子”制度的代價……
其次,選用嫡子為貴,也是一種規(guī)則。大老婆是被視為“母儀天下”“母儀家族”的人選,其背后的資源、人脈相比其他配偶來說,往往是最強的一方。讓她的兒子來繼承祖業(yè),是最優(yōu)化的選擇。
因此,古人重視嫡長子,絕不是隨機定下的,而是理性博弈后的最好選擇。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俗話說:皇家愛長子,百姓愛幺兒。
提到長子,在普通百姓家,可能意味著更多的責任,長子在傳統(tǒng)時期,可以照顧年齡跨越比較大的弟弟妹妹,幫助減輕家庭的負擔。因此大哥這個詞,在古代社會意味著很多,所以也有大哥如父,親姑如媽的這個說法。
在皇室中,長子同樣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做好接班準備的大任。特別是正妻所生的嫡長子,地位甚為重要。
在周代的嫡長子繼承制確定下來之前,也就是夏商的漫長時期,皇位繼承原則比較混亂,除了傳說中的禪讓制,更有兄終弟及這種原始的方法,這種方法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古人壽命沒有現(xiàn)在這么長,如果一個皇帝突然掛掉,還是弟兄出來主持朝政比較牢靠,兒子們可能年齡小,并無治國理政之能力。草原民族很長時期都是兄終弟及,與其崇尚武力不無關(guān)系。當然,兄終弟及有個明顯的缺點,兄弟很多,究竟哪個該上?所以漢人說:胡虜無百年之運,就是因為這個。
相比兄弟,還是父子更親,直接血緣關(guān)系,比什么都有說服力,話說虎毒尚不食子。于是周人就確定了嫡長子繼承制,立嫡以長不以賢。主要是正妻所生之老大,好了,可以說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只要能淡定的等著,基本上都會有皇位等著。
這個原則,將皇位繼承原則簡單粗暴定下來了。同時也開啟了嫡長子這個特殊群體的風云歷史。漫長的中國古代社會,嫡長子沒能登上皇位的情況數(shù)不勝數(shù),因為漫長的等待期,有太多的不確定,權(quán)力這東西,有時候失去了它就是失去性命。
直到清代,雍正時期,規(guī)定秘密立儲,不管是哪個孩子,都有當上皇帝的可能,但是在答案揭曉那一天,誰也不知道是誰。
綜上,古人重視嫡長子,還是因為對其寄予厚望,代表著一個家族,一個王國的希望。正因如此,也有很多的長子,不堪其重擔,也因為嫡長子的身份,而備受壓力,活得并不自由。
更多歷史類原創(chuàng)內(nèi)容,歡迎關(guān)注@歷史寶藏。

到現(xiàn)在還有長子為貴的影子,不過已經(jīng)極其弱化了。
嫡長子制度是西周維系穩(wěn)定的關(guān)鍵約束?!熬觿谛?,小人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都是對社會體系的固化要求和規(guī)定。
身份貴賤,出生的時候就注定,誰都無法逾越。后宮的爭端為何激烈,這也是衍生出來的結(jié)果。
我們知道,周朝是奴隸社會,奴隸社會等級更加森嚴,底層奴隸很難翻身,嫡長子秩序成了保持這個制度的具體實施方法。
嫡長子制度也是宗法制,大宗就是嫡長子一系,相對而言,小宗就是庶出的兒子,這樣的做法有個好處,那就是秩序井然,嫡長子自然的繼承其父的身份、爵位,避免了內(nèi)部爭端。但是某種意義上講,這又弱化了“上層建筑”的能力,立長不立賢、立貴不立長的弊病顯而易見,但是卻是貴族享受特權(quán)的理論依據(jù)。
王的嫡長子為王,庶子為諸侯,諸侯庶子為卿大夫以此類推,就像樹枝一樣。
等到春秋時期,這種弊端更加明顯,隨著王室的弱化,各處方伯按捺不住野心,也就逐漸“禮樂崩壞”,內(nèi)部斗爭加劇,新的格局形成,對嫡長子制度越來越不買賬。這也讓禁錮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不過嫡長子的影響依然影響到各朝各代,甚至在現(xiàn)代社會,一些老年人還更重視長子、長孫并把財產(chǎn)全部交給這一脈,也也是一起思想流傳下來的痕跡。

因為宗法制的深遠影響。
宗法制
宗法制確立于夏朝,發(fā)展于商朝,完備于周朝,是王族貴族按血緣關(guān)系分配國家權(quán)力,以便建立世襲統(tǒng)治的一種制度。讓我們以周朝的宗法制為例,一探究竟。
周朝宗法制之中,周王為天子,是大宗;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對天子為小宗,在其本國為大宗。諸侯下面還有卿大夫和士,卿大夫、士的大宗、小宗關(guān)系與天子諸侯相同。
從周天子,到諸侯,到卿大夫,再到士,他們的位置都由嫡長子繼承,這些嫡長子都是不同等級的大宗。
宗法制中的核心就是嫡長子繼承制。
嫡長子繼承制
嫡長子就是正妻所生的長子,擁有繼承王位和財產(chǎn)的權(quán)力。嫡長子繼承制目的在于解決權(quán)位和財產(chǎn)的繼承與分配,穩(wěn)定社會的統(tǒng)治秩序。
《春秋公羊傳》有曰“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前半句意思是說,不管你有幾個嫡子,都要以長為尊,誰第一個出生,誰年齡最大,誰就有權(quán)利繼承家族的財產(chǎn)和爵位。而不論這個長子有多么愚鈍,其他兒子有多么聰慧,只要長子活著就享有優(yōu)先繼承權(quán)。此謂“以長不以賢”
后半句則是說,即使一個帝王除正妻的其他妻妾先生下了長子,比正妻生的長子年齡要大,那也沒有權(quán)利繼承王位,因為你不是正妻所生,就只能為庶子,庶子較之嫡子,身份低一個級別,是沒有資格繼承王位的,除非嫡子都死光了,才能輪到庶子,此謂“以貴不以長”
因為嫡長子繼承制,是一個成功并成熟的繼承制度。這個繼承制保證了政權(quán)的平穩(wěn)過渡,使人心穩(wěn)定,政權(quán)穩(wěn)固。它是符合封建社會實際的行之有效的繼承制。
如此符合統(tǒng)治者需求的制度,自然一代一代流傳了下來,讓“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觀念深入人心,為很多帝王所喜愛,如朱元璋。
朱元璋決定把皇位傳給資質(zhì)平平的長孫朱允炆,只因為他是朱元璋長子朱標的兒子,是他的嫡長孫。不選雄才大略得到朱棣,只因朱棣不是他的長子,還給出這樣的理由:“皇孫世嫡,富于春秋,正位儲極,四海系心”后來朱棣謀反,是嫡長子制度的缺陷造成的。
無獨有偶,嫡長子繼承制雖然規(guī)定長子繼位是正統(tǒng),但也有它明顯的不足。因為該制度的存在,才有了隋煬帝的弒兄,才有了李世民的大意滅親。
還有因為個人喜好破壞制度的漢武帝,漢武帝晚年喜愛少子劉弗陵,常常對人夸他“類我”,后來果然將其立為太子”。后世君主也常常以此為理由廢嫡立愛。
最令人可笑的是還有人墨守成規(guī),不知變通,把傻子立為皇上的。如晉惠帝就是個白癡皇帝,當大臣告訴他百姓沒有飯吃的時候,他卻反問他們?yōu)槭裁床缓热庵?。魏晉時期的劉禪,國破以后竟出“樂不思蜀”如此大逆不道之言。還有很多小皇帝,歷史上數(shù)不勝數(shù)。往往這樣的皇帝在位的時候,大權(quán)被權(quán)臣或宦官或外戚把持,導致朝廷混亂,社會腐敗。
最后總結(jié)一下:皇位的嫡長子繼承制度在封建社會看來是一種成熟的繼承制度,它對穩(wěn)定社會有著重要作用。但在今天看來,他是一種非智能的制度,隨著社會的進步,它必將被人拋棄,由進步的制度所代替。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皇帝愛長子,百姓愛幺兒”!其實說的就是咱們傳統(tǒng)嫡長子繼承制。
這個制度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代表了,其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嫡長子繼承制 是西周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項原則。
所謂嫡長子,指的便是大老婆所生兒子中的長子。妻子生的其他兒子叫次子,小妾生的叫庶子,次子和庶子統(tǒng)稱余子。
有人一直以為,中國過去實行的都是一夫多妻制。其實這是不對的,應(yīng)該洗成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除了一個正房的妻子以外,其余的都是小妾。要知道,小妾和正房妻子的地位可是差距非常大的,基本就是奴仆于主人的關(guān)系/ ,生的孩子地位便更不一樣了。
正妻的兒子將享有優(yōu)先的繼承權(quán),具體規(guī)定為“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大致意思就是繼承人必須自己的嫡親長子優(yōu)先,不管他是否賢能,也不管他是不是長子。如果沒有嫡子,也就是正妻沒有子嗣,再按照長幼順序來選擇。
這個制度在皇權(quán)上得到了很明顯的體現(xiàn),是中國古代大多數(shù)朝代君主們?yōu)樽约禾暨x接班人時候大都沿用這個制度。
作為皇帝,后宮佳麗三千。而最有權(quán)勢和地位的是皇后,其余的都是妃、嬪、貴人等。甚至有些女人,一輩子都見不到皇上。一般的情況下,皇帝的嫡長子,也就是皇后所生的長子了!他將成為太子,一般在皇帝駕崩了以后,他將繼承皇位!
這個制度影響到底有多大呢?舉個例子吧?當初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有二十多個兒子,可他偏偏將皇位傳給了白癡兒子司馬衷,最終導致西晉王朝的覆滅。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這個司馬衷是他的嫡次子(嫡長子早死了)。
最厲害的是朱元璋,他在大兒子朱標死后,根本不在其他孩子里面挑選太子,而是直接傳位于長孫朱允炆,也就是后來的建文帝。
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這樣的一個接班人選拔制度非常的不合理。僅僅是因為出生的不同,就導致自己無法正常的繼承皇位。這對于其他的皇子們而言,是非常不公平的。 此外,即便這太子的母親是皇后,讓他的身份看起來比較高貴。但是這也不能表明,他的工作能力,就肯定比其他的兄弟們更厲害呀!
在我們現(xiàn)代人看來,這確實是有些不公平。但是就是這樣的一種制度,卻能夠保證王朝的相對穩(wěn)定,防止外戚過度干預朝廷內(nèi)政。
而且,這一種制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皇子們之間手足相殘的概率。如果真的是以皇子們的能力作為選擇的標準,那么諸多皇子之間必定會展開更加慘烈的斗爭!
特別是,我國古代的時候,多數(shù)都是以中原地區(qū)作為核心,建立起大一統(tǒng)的王朝的!像匈奴、鮮卑、突厥、羌族、蒙古等草原游牧民族,一直都對中原王朝虎視眈眈。
如果以能力來選擇接班人,那么皇子們和各黨羽大臣們,就有可能將大量的財力物力,都用在內(nèi)部消耗上了,致使國力嚴重的虧空。而那些草原游牧民族完全有可能趁虛而入,奪取江山。那個時候,對于中原王朝,必定是滅頂之災!
其實在歷史上,并不是沒有類似的事情發(fā)生。比如說發(fā)生在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事件。原本按照康熙的意思,他是想讓皇太子胤礽繼承皇位的!
原本,如果胤礽不做出一些大逆不道的事情,那么他就可以順理成章的坐上皇帝的寶座。只是,胤礽太過于目中無人,敗壞天理人倫,使得自己兩次被廢。這才引發(fā)了后來的九子奪嫡!
早學學咱們漢人,不就啥事兒都沒有了?

古人重視嫡長子,我認為和我國古代的宗法制是有很大的關(guān)系的。在宗法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嫡長子繼承王位和財產(chǎn),也就有了“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樣的話。
乍看這似乎很不公平,然而事實上這確實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延續(xù),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余嫡子分封到重要地方,庶子到小封地或者沒有封地,這樣有一個好的效果,對于王朝本身,尤其是嫡子組成的大宗室的統(tǒng)治有很好的鞏固作用,同時,也避免內(nèi)部紛爭,穩(wěn)定社會秩序。
其實不只是在中國,在歐洲地區(qū)很多國家也是有嫡長子繼承爵位封地的習慣,但是不同中國的中國長子繼承官位爵位封地,財產(chǎn)通常還是眾多孩子均分,而歐洲,除長子外其他孩子分不到東西會變成騎士。不過在每個朝代都有不同的變化比如在周治中,就只能嫡出才可繼承封地財產(chǎn),如果沒有一個嫡出的孩子,則從妾中選最尊貴的孩子繼承。
因為嫡長子繼承制在貴族間比較流通,也開始影響了普通人家,但到了唐宋,財產(chǎn)所有孩子均分是納入法律中的,甚至在沒有男性繼承人時,家中的女子也是可以繼承財產(chǎn)的,從本質(zhì)上來講嫡長子繼承制度,本身是出于穩(wěn)固宗室和家天下的統(tǒng)治地位,而對于平面,嫡長子更有助于維護家族延續(xù),和姓氏種族的傳承,但是本質(zhì)上是一種落后的制度,并且也將社會的發(fā)展局限在“私”。

“立嫡以長不以賢”這個規(guī)矩現(xiàn)在看起來似乎有些不公平,但在“家天下”的時代里,卻是最為穩(wěn)定的的繼承制度。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賢”是主觀的,“長”卻是客觀的。父親死了,老大繼承父親的職位,大大方方,沒有爭議——但要是非分出個賢愚,一般人家還好,帝王之家必然會橫生枝節(jié),嚴重的就會出現(xiàn)九龍奪嫡這樣的故事。
對于皇帝來說,長子不一定最賢,但以長子為太子,兄弟們從小就知道了由誰來繼承家業(yè)大位,自然爭心會少。就算有爭心,因為嫡長子制度已經(jīng)深入人心,庶子們想要奪嫡,面對得不僅僅是大哥,還要面對所有尊重傳統(tǒng)的大臣,這事就不容易辦。而對于大臣來說,因為太子就是長子,下一任皇帝早早確定,所以不太會出現(xiàn)一批大臣擁立一個王,進而發(fā)生黨爭的情況。自古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黨爭的,都勢必有兩個都可能繼位大統(tǒng)的王子,比如孫權(quán)的兩宮之爭、唐清兩朝的眾多宮斗。
所以雍正在登基之后,干脆設(shè)立了一個建儲匣,開始秘密立儲。等皇帝駕崩后,打開“黑匣子”,指誰就是誰當皇帝,大大方方,那也是好的。

看過古裝電視劇的觀眾都知道,“嫡長子”是一個非常尊貴的詞,通常庶子拼盡畢生才華都未必能得到像嫡長子一樣與身俱來的榮耀。
這一切都源于古代中國是個禮儀之邦,周天子以禮治天下,形成一整套宗法制度,其中最基本的一項便是嫡長子繼承制。
嫡子的身份是兩大家族權(quán)勢的延續(xù)
和大家的觀念不符的是,古代并不是一夫多妻,而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納妾沒有很多講究,而迎娶正室卻需要門當戶對,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嫡子的身份自然高于庶子,因為嫡子所代表的是娘家的地位,這是庶子所無法比擬的。
宗法制度中的嫡長子繼承制
嫡長子即為嫡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地位是嫡次子和庶長子遠遠不能及的。根據(jù)嫡長子繼承制,嫡長子具有政治繼承權(quán),一般家庭里面的嫡長子是被當作接班人來培養(yǎng)的,所以重視他的成長就變得理所當然了。
而嫡次子或者庶子就按照身份等級的不同獲得其他的政治地位,但依然沒有嫡長子顯得重要。
仔細想一想,太子是照著繼承大統(tǒng)進行教育的,而太子的兄弟是授以仁愛知識,做好輔政工作,相比之下太子的教育就顯得重要多了。
昏庸的皇帝和荒唐的王爺,誰的危害比較大都不言而喻了。
尊貴的嫡長子,在其他孩子面前的遙不可及的
嫡長子的尊貴是與身俱來的,也是其他孩子后天如何努力也趕不上的。
即便是嫡次子,也只能埋怨自己為什么比哥哥晚出生,即使是母親偏愛幼子,也無法改變嫡長子的地位。
《東周列國》曾記載鄭莊公掘地見母這一典故,姜氏偏愛小兒子,希望小兒子擔任王位,煽動小兒子篡奪皇位,最后以失敗告終。
從這可以看出,嫡長子的身份既帶來了榮耀,同時也伴隨著危險,身負重任伴隨而來的也是許多人的記恨,在危難中成長,也算是繼承大統(tǒng)前的歷練。
宗法制度下,嫡長子是一時的榮耀,也是以后子子孫孫的榮耀
根據(jù)宗法制度,天子是大宗,天子的嫡長子繼承大統(tǒng),天子的其他孩子為諸侯,這里諸侯就是小宗,到了下一個階級,諸侯是大宗,還是由嫡長子繼承,其他孩子為卿大夫,為小宗,以此類推卿大夫下面有士,再下面就是平民,平民的其他孩子就是嫡長子的奴隸。
由此可見,經(jīng)歷了五代之后,天子的嫡長子的五代嫡長子還是天子,而天子的庶子的五代庶子卻是奴隸,這時候想都不用想,一個正常人會比較重視天子,還是會重視一個無足輕重的奴隸。

古人為啥重視嫡長子,其實不止嫡長子,一般嫡子都要比庶子地位高一些。
在古人,嫡長子一般是正妻所生的。古人也講究一夫一妻制度,不過和今天人們理解的一夫一妻制度不一樣,古人的一妻一夫但是可以多妾。
正妻一般要娶門當戶對的大戶人家,一般女方和男方的家庭條件,財富,權(quán)利等,都相匹配。
因為有娘家的資源,正妻生的孩子能獲得更多的幫助照拂。也能保護家產(chǎn)不被外掠奪。
算是一種強強聯(lián)合。
正妻必須門當戶對,但是小妾則可以。不問家庭出身,只要自己喜歡就可以啦進娶進家門。
家庭地位上妻子和丈夫是平起平坐的,小妾地位相對要低。
妻妾生的孩子地位亦然。
從名門大族到帝王家基本都是這種傳承,不過在皇帝家繼承人的問題上有時候會有波折。
貴族集團和皇帝本人的愿望有時候是相悖的。比如康熙朝的九王奪嫡。大臣愿意擁立的是八皇子胤禩,因為八皇子母親良妃出身低微,必須依靠群臣。
其實雍正皇帝胤禛的母親出身也很低微,但是清朝的制度是,生母不能撫養(yǎng)自己的孩子。所以不管是八皇子還是四皇子。都是由康熙別的妃子撫養(yǎng)長大。
撫養(yǎng)八皇子胤禩的惠妃,是大阿哥的母親,而撫養(yǎng)胤禛長大的是孝懿皇后佟佳氏。
佟佳氏沒有孩子,把胤禛當成自己的親兒子撫養(yǎng)佟佳氏的父親佟國維,兄弟隆科多,都是權(quán)傾一時的人物。
所以,雍正上臺可以很強硬。而且雍正能戰(zhàn)勝胤禩大約也是因為,她的養(yǎng)母是皇后的緣故吧,這也算是一種嫡子繼承吧。
古人發(fā)明的這種嫡長子繼承制度,很好的避免繼承人間,因為財產(chǎn)利益的分配問題互相扯皮,制度寫得明明白白,該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爭也沒用。很好的抑制了內(nèi)斗,保護了家族產(chǎn)業(yè)的傳承。
所以古人選擇接班人的原則就是這么兩條: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其實這兩條說的都是立嫡子而不立庶子。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原來立的太子李承乾后來立的太子李治都是皇后長孫觀音所生的,繼承人雖然有變動,但是只是在三個嫡子之間選擇誰的問題,其他兒子根本沒有染指的權(quán)利。
漢高祖劉邦寵愛戚夫人,順帶也很寵愛戚夫人生的兒子趙王劉如意,他曾數(shù)次想把皇位傳給趙王,但是迫于群臣和輿論的壓力,始終沒能做成這件事。強大如劉邦這種開國之主,都不能改變繼承人要立嫡子這件事,其他皇帝更是無力改變這種規(guī)則。
清朝開國時在繼承人問題上也發(fā)生過很多變化??滴鯐r期的九王奪嫡,其實就是一次立嫡或者立賢之間的斗爭,但是也是最后一次斗爭。
從雍正皇帝開始,這種斗爭就再沒發(fā)生過。
因為雍正皇帝把皇位的傳承,再一次拉回到立嫡子這條線上來,所以清朝后期的皇位傳承都是在嫡子之間進行,也就再沒有九王奪嫡這種朝局大亂斗的場面發(fā)生過。
其實直到近現(xiàn)代,嫡長子依舊是選擇繼承人的一個重要條件,比如小六子。
文:薛白袍
袁術(shù):袁紹是小老婆養(yǎng)的,哪有我這嫡子有出息~

謝謝題主的提問。這個問題值得探討。粗略瀏覽了幾位高贊答友的回答,覺得有些分析離題太遠。答友們說過的內(nèi)容不再重復,試著說一下個人的看法。
古人重視嫡長子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無外乎以下兩條。
一是便于維護既得利益。朋友們都知道,所謂嫡長子,就是正妻所生的大兒子。在中國古代,婚姻一般不僅是兩個人之間的事,而是兩個家族之間的大事,所謂“門當戶對”。正妻大多出身家族勢力強大的集團,無論政治影響力、財力還是人脈資源,大多是非常顯赫和頗具實力的。只有做到強強聯(lián)合,才能從根本上維護和延續(xù)家族的強勢。嫡子是女方家族利益的代表,更是男女雙方家族利益最大化的具體體現(xiàn)。古人重視嫡子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是標準明確容易操作。嫡長子體現(xiàn)的嫡庶、長幼之別,是客觀事實差別。嫡長子地位的確立標準客觀、中立,并具有很強的操作性。相對于“品德”、“才干”等主觀標準,嫡長子很容易量化。另外,長子的年齡和資歷占優(yōu)也是客觀事實。確立嫡長子利益繼承制度,可最大限度的減少或避免繼承過程中的各類紛爭尤其是兄弟之間的爭斗,更好的維護家族的穩(wěn)定。
綜上,古代嫡長子制度既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以及各方利益集團的博弈中,斗爭各方為維護政治、經(jīng)濟等利益平衡而做出妥協(xié)的特殊產(chǎn)物,也是為了鞏固和團結(jié)既得利益集團內(nèi)部各股勢力的權(quán)宜之計。
以上個人觀點難免膚淺偏頗,歡迎各位留言發(fā)表您的觀點。原創(chuàng)和碼字不易,若有所啟發(fā)敬請點贊或轉(zhuǎn)發(fā)。我是漫步世界遺產(chǎn),斧正更多拙作,歡迎點擊右上角添加關(guān)注。謝謝。

首先從古代的禮儀制度來講,古人講究嫡庶長幼之分,官爵世襲,家族掌權(quán)等一般都是嫡長子有一定的資格去繼承的。從人的心理的角度來看的話,長子,往往更有擔當,更有硬實力;而且從父母的角度來看,第一個孩子總是寄托了最初的比較大的期望的。嫡長子是正房所生第一個兒子(一定是正房)地位很高,嫡長子是一個家庭爵位財產(chǎn)土地的主要繼承人,尤其是在中國古代社會。如周朝,天子的嫡長子繼承皇位,而其他兒子則封為下一極諸侯,諸侯的嫡長子繼承諸侯的爵位,其他兒子則封為士,依此類推,很嚴格的等級制度,直至平民。到了漢代,武帝推恩裂土,即將爵位財產(chǎn)土地平分給了所有諸侯的兒子(漢代是郡縣制和分封制并存的),以此分化諸侯國,削弱諸侯國力量。由此可見嫡長子的重要地位。有時嫡長子的優(yōu)秀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家族的興衰,因為他們將是一個家族的決策者。

重視嫡長子跟私有制的發(fā)展是相適應(yīng)的,只有當你有足夠的財產(chǎn)需要繼承的時候,你才會重視嫡長子,即便是古人,那也是“皇帝愛長子,百姓愛幺兒”。
從感情上說,父母一般都是愛子女的,但對不同的子女喜愛程度又不一樣,而最受寵的,往往就是幼子。因為兒子大了以后要跟父親分家,幼子最后分家,且分家時父母的年級已經(jīng)比較大了,不得不說,父母對子女的溺愛是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增長的,幼子因而能夠獲得父母的愛。
幼子一般也更會討大人開心,長子則因為見世面更多,更具有獨立性,這就使得父母對長子和幼子是兩種態(tài)度,長子要磨練,幼子要寵愛。
百姓家還不明顯,到了國君家里,這個差異就較為明顯了,如秦始皇,長子扶蘇派到長城,幼子胡亥卻是帶著南巡。
話說回來,皇家注重長子尤其是嫡長子,也是有很多考量的。
自從禪讓制下的遠古民主崩潰后,私有制的家天下取而代之,據(jù)記載,夏朝的繼承制度的父死子繼,我們并不清楚是不是嫡長子繼承制,但接下來的商朝卻是兄終弟及與父死子繼相結(jié)合的制度。
商朝的制度很容易引發(fā)一個問題,那就是當君主沒有弟弟繼承的時候,他是要傳位給自己的兒子還是兄長的兒子?如果是他的內(nèi)心,應(yīng)該是更傾向于自己的兒子的,可兄長的兒子必然心生不滿。不滿的結(jié)果就是政變,一旦發(fā)生政變,政局必將動蕩,國家有危。
有人猜測商朝這種制度是因為當時農(nóng)耕水平低下、需要經(jīng)常遷徙,需要年長君主,但人均壽命短,前任君主的兒子很可能太小,沒能力帶領(lǐng)大家遷徙的緣故。不過到了商朝中后期,農(nóng)耕經(jīng)濟有了不小的發(fā)展,商朝已經(jīng)不必到處遷都,繼承制度也多為父死子繼。
周朝則真正確定嫡長子繼承制為基本政治制度,顯然是認識到了兄終弟及給政權(quán)交替帶來的危害,周朝之后的朝代也基本沿襲這種繼承制度,還延伸到社會各界,只要家中有足夠財產(chǎn)的,繼承制度基本就是這種。
嫡長子繼承制有幾大優(yōu)點,一就是保證政權(quán)過渡的穩(wěn)定性,而不會造成頻繁的內(nèi)亂。
從功能上來說,所有繼承制度都有保證穩(wěn)定性的功能,只是優(yōu)劣的分別,嫡長子繼承制的好處在于,嫡庶和長幼都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正妻為嫡,妾室為庶,這在子女出生前就確定了,而長幼順序更是直接,誰先出生誰大。
二則是嫡子往往擁有龐大的政治、財產(chǎn)、人脈資源,有助于繼位后迅速保持穩(wěn)定,因為古代聯(lián)姻往往都是作為正妻,而國君的聯(lián)姻對象資源都不會太差,這就保證了嫡子有足夠的資源,且長子年長,可以避免幼主失權(quán)的情況。
三則是嫡長子早早被確立為太子,可以得到更多的歷練,當然,被當成活靶子搞的幾率也大大增加,這就關(guān)系到太子本身的能力了。
不過這些好處都是相對,很多時候嫡長子繼承制并不管用,因為有人在諸多方面超越了嫡長子,如唐朝李世民,大哥照樣咔擦。后面的李憲就學乖了,乖乖讓位給弟弟李隆基,李隆基對這哥哥也夠意思,還追封其為皇帝。
到了清朝,皇權(quán)獨尊到巔峰,以上說的都不適用,選誰繼承看皇帝心意,皇帝想讓誰接班就暗中選好,等他死了再拿出來。

接班人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在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上到一個國家,下到一個公司,接班人某種程度上直接關(guān)系到一個國家或者一個企業(yè)的生死存亡。
很多人會想既然繼承人這么重要,那么肯定得選一個德才兼?zhèn)涞娜藖碜隼^承人。所以嫡長子制似乎并不合理,畢竟一個人是嫡長子,并不意味著他能力最強。這樣豈不是非常的不合理?
可問題在于能力強的人不好篩選。換句話來說,這在實際選繼承人中操作性不強。比方說李淵有好幾個兒子,無論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還是秦王李世民,能力都很強,那么到底該選誰呢?李淵兒子還少點,像康熙皇帝這樣兒子眾多的,評價起來就更困難了。畢竟評價一個人的能力是一件主觀性很強的事情,不具有說服力。試問哪個皇子誰自然為自己的能力不如另一個皇子呢?
所以我們再很早的時候就實行了嫡長子制。嫡長子制并非是秦漢以后所發(fā)明的,而是從先秦的時候就開始了。
據(jù)說嫡長子制度起源于周公。根據(jù)《春秋·公羊傳》的記載,嫡長子制度可以簡單的概括如下: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簡單的來說,繼承人先選身份尊貴的,然后就根據(jù)年紀長幼,最后才是這個人是否賢明。這個制度自周公創(chuàng)立以后,成了“百王不易之制”。
為什么周公要創(chuàng)立這個嫡長子制度呢?因為周朝之前是商朝,朝政的王位繼承是兄弟相繼,這在實際操作中具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
比方說一個皇帝去世了,到底該他的兄弟繼位,還是該他的兒子?這樣是非常容易導致權(quán)力爭斗,造成內(nèi)亂。
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周公創(chuàng)立了嫡長子制度。當然,這和當時的宗法制度的發(fā)展是密切相關(guān)的。因為父親地位的繼承問題上是宗法制度的核心。處于穩(wěn)定家族的需要,必須嚴格的選擇一個人擁有繼承資格,從而將其他人排除在外。這便是嫡長子制度。
嫡長子制度確立以后,就成了公認的準則。歷史上除了秦朝短命沒有確立太子、清朝采取秘密建儲以外,基本上大多數(shù)的王朝都是采取嫡長子制度。
比如朱元璋的兒子朱標去世以后,他就把自己的孫子朱允炆選為了繼承人。

很多小伙伴們看到古裝劇的時候,都會看到這樣的一個現(xiàn)像,就是所謂的嫡長子哪怕再怎么不爭氣,可是自己的家族依然還是以其為主,而庶子的能力就算超出嫡長子十倍,也不會擁有繼承家族的可能性。這是為何呢?
無數(shù)的男同胞表示自己想回到古代,然后過著三妻四妾的生活,可能在這一方面大家有點誤解了所謂的三妻四妾。
可以說古代人其實都是一夫一妻制,而剩下的全是妾而已,跟妻子是沒有一毛錢關(guān)系的。
用我們現(xiàn)代人的說法,就是正妻是受到法律保護的,而小妾的地位其實連小三都不如。
其實在古代所謂的婚姻,都是帶有目的性的,也就是門當戶對,用我們的話說叫強強聯(lián)合。
但是我們?nèi)祟惏l(fā)展了這么多年,對于美好的事物依然向往,所以大多數(shù)男性同胞們依然還是喜歡美女。
可是自己身在大家族當中,從小錦衣玉食,可以說占了家族相當多的光,所以等到自己結(jié)婚的時候,也就到了為家族出力的時候了。
并不是每一個大家族的女兒都是貌美如花、溫柔體貼。所以男人們才會有了三妻四妾。
但是對于聯(lián)姻的兩個家族來說,這些都不是問題,只要事情的根本性不會發(fā)生改變,男人嘛,小妾越多在外面越風光。
于是嫡子的身份就出現(xiàn)在了眾人面前,除了自己明媒正娶的老婆之外,其他的全是小妾,也就是說除了自己的正牌老婆之外,其余的人所生的孩子都是庶子。
只有正牌老婆所生的孩子才是嫡子,只有嫡子才會代表兩個家族的共同目標,才會受到兩個家族的共同支持。
但凡成為妾室的,只能說明自己的娘家沒有本事,因為大家族的女兒們根本就不會讓自己的女兒去給人當妾。
因為妾的地位實在是太低了,如果家里的男主人不在了,也許這些妾室可能直接被當成了貨物一樣被賣掉也說不定。
這些大戶人家都是要臉面的,誰愿意讓自己的女兒去給人家當一個可以隨時被賣來賣去的貨物。
所以說越是大戶人家,就越不可能出現(xiàn)妾這種有辱門風的事情。
既然我們也明白了小妾們沒有后臺,她們的兒子們除了有自己家族的長輩照看之外,幾乎沒有任何可以憑借的后臺。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旦出了事,除了求自己的親生父親之外,幾乎沒有任何的辦法了,娘家無權(quán)無勢,根本就不用指望。
而自己的親生父親又不只自己這么一個庶子,當孩子的數(shù)量多了之后,所謂的親情關(guān)系也就慢慢的變淡了。
尤其是自己還有一個重點培養(yǎng)的嫡長子,這些庶子的重要性就進一步的被降低了。
說白了就是庶子沒有一個堅硬的后臺,不論是自己的家族,還是娘家的勢力,都不足以保護自己可以順利成長起來。
不論任何的家族,他們的資源都是有限的,所以在培養(yǎng)繼承人方面,只能重點培養(yǎng)一個,而這個人就是嫡長子。
因為他是自己跟正妻的第一個孩子,從出生的一刻起,就得到了整個家族的共同支持,也就是未來的接班人。
哪怕之后正妻再給自己生下嫡子,但是跟已經(jīng)被投入大量資源在培養(yǎng)的嫡長子來說,都已經(jīng)晚了一步。
所以我們就會看到嫡長子在很多事情上面都有著大將風范,因為嫡長子們處理的事情太多了,從小到大幾乎所有的資源都被投放到了嫡長子的身上,哪怕這就是一頭豬,也能慢慢學到一些本事,跟哪些唯唯諾諾的庶子們根本就沒得比。

所謂的嫡長子,就是正妻所生的大兒子,這是有著法律保護的合法權(quán)利。以皇帝為例,娶妻生子,正妻必須是龐大家族的女子,只有強強聯(lián)合,才能維持住中央權(quán)力。因此,大多數(shù)情況下,雙方結(jié)婚的對象,就要選擇對己方有利的另一方。
嫡長子有什么優(yōu)勢?
假設(shè)狗蛋跟二丫結(jié)婚,那么狗蛋是可以有著很多的妾,但妾生出的孩子是沒有資格跟二丫的孩子爭奪資源的。這是屬于家族博弈,不是你一哭二鬧三上吊就能解決的,二丫的龐大家族可不是吃閑飯的,經(jīng)濟實力決定了她的地位。
大戶人家的女兒可不會給人家做妾,做妾沒底氣,妾的兒子也就沒底氣,就沒資格跟正妻的兒子爭奪利益。雖然狗蛋的兒子們不管是誰生的都能分到家產(chǎn),但正妻的嫡長子有優(yōu)先繼承權(quán),他繼承的是政治權(quán)益,而這恰恰是最實際的東西。
假設(shè),狗蛋跟二丫這個正妻生了好幾個兒子。那么就會有爭奪遺產(chǎn)的狗血劇情,如果產(chǎn)業(yè)龐大,那就會出現(xiàn)手足相殘的局面(如唐朝的李大跟李二)
那么如果避免手足相殘?
這就得定個規(guī)矩了,定規(guī)矩是個不錯的辦法。在古代以長為尊、以兄為尊,老大自然就有優(yōu)先權(quán),在家族制度中,長兄為老大,有保護弟弟的責任和義務(wù),所謂長兄如父嘛。發(fā)生什么事都得由老大撐著,所謂權(quán)力和義務(wù)是對等的,老大做的多,那拿的肯定也要多,這時候如果老二、老三蹦出來,那就是壞了規(guī)矩了。這就是立嫡長子的好處了,可以盡量的避免紛爭。
歷史上都是嫡長子繼承嘛?
根據(jù)上面的說法,如果不是僭越,那就是勢力產(chǎn)生偏向了。比如李淵的二兒子李世民、李旦的三兒子李隆基,都不是長子,但李二在隋唐戰(zhàn)爭中表現(xiàn)突出又有人氣;李隆基在政權(quán)爭奪中有著絕對的貢獻,所以他們坐上了皇位。
(李世民與李建成劇照)
當然,李二的皇位與李建成、李元吉本身實力不敵李世民也有關(guān)系。到了李隆基這里,大權(quán)在握的時候他也想過讓位給他哥哥,但大家都心知肚明,他哥吸取了李建成的教訓,執(zhí)意讓位給老三,并說:
“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平王有功于國,自己決不居平王之上?!?/blockquote>因此,所謂的嫡長子繼承制,無非就是實力繼承制和權(quán)力繼承制,想要獲得完美的繼承,除非你手里有籌碼,光是一個嫡長子的身份是不夠的,很多有勢力的老二、老三會打破這個制約。
嫡長子是有著優(yōu)先權(quán),這是肯定的?;实刍蚋毁F人家多生兒子,就是怕嫡長子如果是個大傻冒或者忽然夭折、英年早逝什么的,也好有個頂上來。
但即便是頂上來的,也是選擇嫡子,嫡子再不行就庶子。實在正妻無后,就從子孫輩里排輩排一個出來,大家族嘛,總有一個適合你的。

嫡長子在古人的眼中是非常重視的,自周天子以來上至皇家下至平民嫡子的位置在家里便是最高的,嫡長子更是一種家族繼承的第一人選,立嫡不立長,立長不立賢這是自古皇室的規(guī)矩,嫡長子的身份足以比得起大賢之子,但這樣的規(guī)矩一定是正確的嗎?古人為什么要重視嫡長子呢?
1、能夠保證皇權(quán)傳遞穩(wěn)定傳承
古代由于女性地位較低,一位男子可以擁有多名女子作為自己的妻子,尤其是皇家之中,皇帝可以擁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子嗣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因此必須有一位天選之子,一生下就有著準備繼承皇位的準備。
古人非常的聰明,一些人認為立賢子,但是一出生誰知道誰是賢?誰是癡呢?因此只有一個選擇嫡長子,一般不立嫡長子的后果一般有兩種結(jié)果,第一種嫡長子不爭不搶,一生只為成為皇帝的人服務(wù),一般的下場都很慘,大多數(shù)都會被皇帝當做政敵殺死。
第二種一開始便居高臨下,利用自己嫡長子的身份開始壓迫其他皇子,或是被皇帝認為次子不可立,要不就成為了一代賢君或暴君。但能夠保證一個事情那就是皇權(quán)能夠穩(wěn)定的傳遞。
2、保證皇后的地位
嫡長子顧名思義那便是皇后生的兒子,或是皇后領(lǐng)養(yǎng)的兒子,皇后是一國之母,如若讓其他嬪妃的兒子做了皇帝,皇后的地位勢必會受到威脅,這是必然的,母憑子貴就是這個道理。
皇家既然如此,權(quán)貴自然是紛紛效仿。貴族沒有繼承皇位一說,卻有聲名顯赫的爵位。為了保證家族永遠昌盛繁榮下去,爵位的繼承人由嫡長子來繼承是最合適的。
綜上所述:嫡長子最重要的作用那便是穩(wěn)固的將皇位或是爵位傳承下去,起初這種制度是想讓其他皇子有更加學習上進的心的,但最終一步一步演變成必須這樣做,不這樣做國家就會有危險發(fā)生,對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關(guān)注我學習更多的歷史知識!

古人為什么這么重視嫡長子,想要了解這個問題,就必須明白一個制度——分封制。
我國古代從三皇堯、舜經(jīng)夏、商到周朝,采用的都是封封制度,分封制在周朝達到了頂峰。根據(jù)史記記載,黃帝時代就有“諸侯咸來賓從”、“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黃帝“置左右大監(jiān),監(jiān)于萬國”的描述,說的正是分封制。古代中國的“天子”將王幾以外的廣大土地分給王室子弟,功臣或古代帝王的后裔,通過間接的方式來掌控中原,減少摩擦,成為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實際上就是一個大諸侯國而已。
周朝實行的是分封制,分封制并不利于中央集權(quán),相反,分封制非常容易造成“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的局面。中央一旦衰弱,則地方勢力則會趁勢崛起,而且古代醫(yī)療水平極差,一個小小的生病就有可能造成死亡,萬一皇帝沒有來的急立下太子,那國家就會陷入混亂之中,而且古代中國為一夫多妻制,孩子很多很多,為了保證自己的血統(tǒng),保證自己的傳承,最終推出了“嫡長子繼承制”。該制度起于商末,定于周初。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繼承財產(chǎn)和職位者,必須是嫡妻長子;如果嫡妻無子,則立庶妻中地位最尊的貴妾之子。如此,方可保證自己的血統(tǒng)高貴。只有嫡長子才可以繼承自己的一切,其他庶子,都將會分封到其他地區(qū),如此,皇位永遠都是最純正的血統(tǒng)所把控,不會被其他血脈所浸染。
周朝之后所有的禮法等等都是在模仿或者直接套用周禮,因此保證血統(tǒng)的“嫡長子繼承制”就被歷代漢人所擁護,所實行。而像清朝這樣的外來侵略者所選擇的則是“草原法則”,雍正不就是從“九子奪嫡”中殺出來的皇帝嗎?
因此,嫡長子繼承制被歷代漢人所擁護,所實行。

這絕對不是制度問題?。?!這是我們的祖先發(fā)現(xiàn)的一個非常嚴肅的五行氣運的問題!祖先在八卦乾、震兩卦已經(jīng)明確論述!在這里我不敢多講!“五行根源識者稀,知者須是泄天機!”道友們最好是自己去領(lǐng)悟吧!

嫡長子繼承制,那我們先來弄清楚,什么叫嫡長子,中國古代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那么妻子的所生的長子,即為嫡長子,而其他的兒子叫做嫡子,而如果是妾所生的,那就即為庶子,如果這個庶子是長子的話,那么就是庶長子。
嫡子與庶子的地位相差很大,這個是因為妻與妾的地位相差很大,所以才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子只有一個,而妾可以很多個,對于皇帝來說,要么沒有設(shè)皇后,要么同一時期只有一個皇后,當然也有一些比較特殊的情況,有些皇帝會同時設(shè)立幾個皇后。
劉肥是劉邦的庶長子,他的生母是曹氏,而劉盈是劉邦與呂后的嫡長子,所以是由劉盈來繼承,劉盈與劉肥的地位相當很大,另外戚夫人之子劉如意即使很受劉邦寵愛,劉邦想立劉如意為太子,也是遭到大臣的反對。
還有,袁紹是庶長子,而袁術(shù)是嫡子,但是袁紹比袁術(shù)優(yōu)秀,袁術(shù)也因為袁紹的身份瞧不起袁紹,兩人雖然是兄弟,但卻是斗得最兇的,如果袁紹與袁術(shù)兩個能夠聯(lián)合,那說不定東漢后面的朝代是姓袁的。
有些人會問,皇帝會有多個皇后,那么現(xiàn)任皇后所生的,自然是嫡子,這個好理解,那么前任皇后的兒子呢?依舊是嫡子,還是變成庶子呢?答案是,皇后的兒子都是嫡子,而且前任皇后的嫡子要勝過后任皇后的嫡子。
不過,這個有個前提,那就是這個皇后得是去世的,但更多的情況是一些皇后是被廢黜的,那么皇后的身份就沒有了,那么他的兒子自然就不是嫡子,比如劉秀的第一任皇后是郭圣通,第二任皇后是陰麗華。
劉秀原來的太子是郭圣通的長子劉強,但是后來郭圣通被廢黜之后,他的太子之位也不保,就被陰麗華之子劉莊所取代,也就是漢明帝。
那為什么古代皇帝一般采用的是嫡長子制呢?這里面有幾個原因。
第一,子憑母貴,皇帝的繼承人必然是由皇后的后代產(chǎn)生的,畢竟皇后與妃的地位相差太大。
第二,嫡長子繼承制,就比較唯一,嫡長子繼承制代表是一種順序,嫡長子最先,其次嫡子,然后庶長子,庶子,相當于事先約定好的規(guī)則,大家都比較能遵守,按順序來。
第三,避免皇子爭奪儲君之位。
第四,因為宰相、文官制度的存在,即使嫡長子不是最優(yōu)秀的,但是可以由群臣來輔佐,對整個帝國的運作是不影響的。
第五,國賴長君,一般來說,嫡長子是年紀比較大的皇子。
但是一般百姓家,沒有那么多的財產(chǎn)要繼承,也沒有那么多的事情要考慮,所以反而最喜歡的是幼子。

這是古代宗法制所決定的,早在周公攝政時,就定下了一項制度,叫做“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由此奠定了后世封建王朝將近三千年的嫡長子繼承制度。
嫡長子繼承制是一種優(yōu)先繼承順序,即嫡長子的繼承權(quán)最高,嫡次子第二,庶長子第三、庶次子最末。
嫡長子繼承制的核心是子憑母貴。嫡長子之所以擁有最優(yōu)先的繼承權(quán),原因在于他的母親是正妻,而他又是正妻生的第一個兒子。
我們在形容古代男人的美好生活,通常會形容他們?nèi)匏逆蛘咂捩扇?,這顯然是對古代婚姻制度的誤解,妻永遠只有一個,妾則可能有多個。妻是女主人,家里的地位僅次于男主人,也是所有妾室的領(lǐng)導,負有管理妾室的職責和權(quán)力。
妻是要明媒正娶的,場面很熱鬧。而妾則完全不用這么大費周章,甚至可能連婚禮都沒有。所有才有“娶妻”和“納妾”之說。
雖然妻和妾都附身于男主人,但是妻是家里的女主人,而妾只是男主人繁育后代的工具。地位完全不一樣。
這也從側(cè)面反應(yīng)了,正妻的地位遠高于妾室,所以正妻的孩子,其地位也遠高于妾室的孩子。
以封建王朝皇室的嫡長子繼承制為例來說,嫡長子繼承制保證了權(quán)力的平穩(wěn)過渡,有利于政局的穩(wěn)定,符合古代王朝對政權(quán)穩(wěn)定的要求。
以嫡長子VS嫡次子和嫡子VS庶子來說明,為什么一定要實現(xiàn)嫡長子繼承制。
嫡長子VS嫡次子
曹魏后期的權(quán)臣晉文王司馬昭當上晉王之后,面臨選誰來當世子的問題。司馬昭的正妻王元姬生了5個兒子,其中長子司馬炎,次子司馬攸。這二位一個是嫡長子,一個是嫡次子,而且才能相當。
盡管司馬攸已經(jīng)過繼給了司馬昭的哥哥司馬師,但畢竟也是司馬昭的親骨肉,所以司馬昭并沒有冷落他,而是把他和司馬炎看得一樣重,都納入世子的人選范圍。
在世子的人選問題上,雖然司馬昭處處表現(xiàn)出對司馬攸的喜愛,甚至多次說司馬家的江山是司馬師打下來的,當然要人司馬師的后人來繼承他的基業(yè),聲稱要立司馬攸為世子。
但是眾所周知,最終司馬昭的繼承人是司馬炎,也就是后來的西晉開國皇帝晉武帝。這其中司馬炎的嫡長子身份幫了他大忙。
如果司馬昭立司馬攸為世子,勢必讓司馬炎不服,很可能司馬家族就會內(nèi)訌。在司馬家族篡魏立晉的最后階段,司馬昭顯然不希望看到司馬家族內(nèi)部再出事。司馬昭以司馬炎為太子,讓司馬家族篡魏立晉順利走完了最后一里路。
嫡子VS庶子
唐太宗當上皇帝后,曾先后立正妻長孫皇后的嫡長子李承乾和嫡次子李泰為太子。無奈李承乾和李泰都跟李世民不對付,處處和李世民反著來,讓李世民非常傷心,廢掉李承乾和李泰太子之位后,他決定在其它后妃的孩子中找繼承人,他選中了楊妃的兒子-吳王李恪。
不過李世民在決定立李恪為太子時,遭到了長孫無忌的強烈反對。長孫無忌主張還是應(yīng)該立長孫皇后的兒子為繼承人,不應(yīng)該立楊妃的兒子。時長孫家族勢大,李世民只好放棄立李恪為太子的念頭,立了長孫皇后的第三個兒子李治為太子,就是后來的唐高宗。
這場嫡子和庶子的儲君之爭,以嫡子的勝出而告終。李治最終順利繼承了皇位,保證了權(quán)力的順利度過,使得初唐政治暫時穩(wěn)定下來。
如果李世民堅持立李恪為太子,那么等李世民一死,長孫無忌肯定會和李恪開撕,李恪能否順利登基都是個問題。搞不好安史之亂會提前爆發(fā)。
可見,嫡長子繼承制對封建王朝統(tǒng)治者多么重要。如果嫡長子繼承制遭到挑戰(zhàn),那么朝廷政局勢必大亂,新一輪風暴會爆發(fā),很可能是天下大亂,生靈涂炭。
對統(tǒng)治者而言,政局穩(wěn)定是他們看重的事情,而嫡長子繼承制能保證皇權(quán)能順利從老皇帝過度到新皇帝,有利于政局穩(wěn)定。

嫡長子繼承制度淵源流長,可以追溯到西周的時候,就明確了嫡長子的繼承制度,因為一個家庭總有一個核心,也不能每個人都說了算,這就會亂了套。
古代講究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明朝除了朱允炆和朱棣之外,全都是嫡長子繼位,如果朱標活著,肯定沒他倆什么事。
古代正妻所出的的孩子叫嫡出,小妾生的孩子叫庶出,正妻所生的第一個男孩叫嫡長子,如果底長子沒什么毛病,一般家族里都比較重視他,不論是在教育,培養(yǎng),還有生活的各個方面,嫡長子或者嫡子都優(yōu)越于庶出的孩子,甚至在漢朝以前庶出的孩子都沒有任何的繼承權(quán),人微言輕,也沒有任何的話語權(quán),所以也沒有什么公平可言。
俗話說長兄如父,長嫂如母,一個家族總要選出一個帶頭人,這個帶頭人就是家中的老大哥,他們有絕對的話語權(quán)和決策權(quán),在大戶人家嫡長子也都是精心培養(yǎng),一個是年齡的優(yōu)勢,還有就是先入為主。
到了清朝的時候,嫡長子和庶出差異就逐漸的縮小了一點,因為在清朝的十二個皇帝中。只有道光皇帝是以嫡長子的身份繼承皇位,其他的皇帝全都是庶出,可見少數(shù)民族不像漢人那么在乎嫡長子的身份和地位,要不然在康熙時代就不會出現(xiàn)“九子奪嫡”的事件,這個事情在朱元璋時期借哪些皇子十個膽子也是不敢為之的。
總結(jié):可見重視嫡長子,有助于家庭的穩(wěn)定性,團結(jié)性和粘性,要不然就會各自為主,如同一盤散沙,那就為內(nèi)部去紛爭的,重視嫡長子也是古人的智慧所在。

西周問鼎天下之時確立的宗法傳承制度,因為男權(quán)社會,男主可以有多個配偶,自然子女眾多,如果不確認清楚哪個兒子才是繼承人,那么家亂國破。事實也證明了,宗室之亂,大位之爭確實是國破家亡之亂源。(周幽王廢嫡子平王立寵姬之子伯服導致周王室衰微,二子乘舟,三家分晉之后的就不勝枚舉了。原則已定都亂成這樣,那如果沒有原則不就~~~)

推理一下。長子,最成熟,繼承家族事務(wù),不掉鏈子。嫡子,獲得父族母族的一致同意的繼承人。最大程度上符合股東利益。。。嫡長子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符合整個血緣集團的存續(xù)目標,且兼顧股東利益。

重視嫡長子,是因為嫡長子繼承制的建立。而嫡長子繼承制,則是基于古代貴族的婚姻制度,一夫一妻多妾制。而一妻多妾制的基礎(chǔ),則是姓氏制度。所以,這個話題我從姓氏開始談。最后談到嫡長子繼承制。
首先。中國的姓氏歷史基本是全球各文明中,最早的。比如,炎黃的姓氏就分別是姜姓和姬姓。而且,姓的出現(xiàn),遠早于氏。姓,女生也。姓的誕生最初是區(qū)分不同部落的女性的標志。因為,在史前,并沒有固定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生產(chǎn)力過于底下的時代,當男人外出打獵和野獸搏斗往往不能活著回來的時代,一夫一妻的婚姻,或者一夫多妻的婚姻,對家庭這個單位是有很巨大的沖擊的。所以,史前大多是群婚制度,男女之間并沒有固定的配偶。所以,以此母系氏族時代,女性負責維護部落日常生活,男性負責重體力高危險活動。而當族群和族群的交流逐步增多,戰(zhàn)爭的出現(xiàn),導致掠奪來其他族群的女性的時候,姓就應(yīng)運而生。比如,姜,羊女也。姬,女臣也(臣,臣服,臣妾。臣是有接近于奴的意思的)。而姓的出現(xiàn),一定意義的避免了近親結(jié)婚,以此導致,族群低能兒降生率大大降低。而這又導致了,對外戰(zhàn)爭,因為人口素質(zhì)的優(yōu)勢,又總可以取勝。所以,族群進一步加速擴大。而且,畢竟戰(zhàn)爭是男人的事情,當男人通過戰(zhàn)爭獲得了更高的社會地位。由此從母系氏族社會,發(fā)展為父系階級社會。而姓作為區(qū)分母系血緣的標志還始終存在。所以,以此為邏輯基礎(chǔ)。氏也誕生了。古語有云,姓以別婚姻,氏以分貴賤。氏,大多來自于爵位,封號,發(fā)明,軍功和職業(yè)??梢哉f,在秦始皇的姓氏合一之前,姓和氏是絕對不同的。
其次,一妻多妾制。姓的出現(xiàn),避免了近親結(jié)婚,提升了族群素質(zhì)。增大了戰(zhàn)爭的勝率。不僅僅導致了母系向父系的轉(zhuǎn)變。而且,因為擁有更多掠奪來的其他部落女性,也因此有基礎(chǔ)出現(xiàn)對華夏影響深遠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反觀歷史上姓氏出現(xiàn)較晚的民族。他們要么沒有對偶婚姻。要么是在男女比例差不多的環(huán)境下自然形成的一夫一妻制。也就是說,一妻多妾制的基礎(chǔ),是戰(zhàn)爭勝利之后女多男少的性別比例。而且,妻妾的不同,也源自親疏的問題。畢竟本族的女子才可以做妻,掠奪來的異族女子則只能為妾。所以,階級就產(chǎn)生了。哪怕他們的后代不再是異族,但因為妻生的嫡出和妾生的庶出終究有區(qū)別。所以,以此為基礎(chǔ)誕生了嫡長子繼承制。
嫡長子繼承制。準確說,嫡長子繼承制的正式被確定,是在周公這里。有句唐詩是這樣的?!爸芄謶至餮匀眨趺еt恭未篡時”。周公,在周武王去世之后,因周成王年幼,曾經(jīng)攝政七年。或面對諸多壓力,或體會了嫡長子繼承者的優(yōu)勢,周公在攝政第七年,選擇了還政成王。而此后中國的歷史,雖然很多知名事件都是諸子奪嫡,很多皇子都在爭奪繼承權(quán),但嫡長子繼承制一直是主流,絕大多數(shù)皇權(quán)王權(quán)的傳承,絕大多數(shù)家族家業(yè)的傳承。都是不重能力而更看重嫡庶和長幼。也就是嫡長子只要沒有巨大的錯誤,都是第一順位繼承人。
而這個制度之所以可以傳承起碼三千年,那優(yōu)勢又在哪里?我們應(yīng)該問問周公?;蛘?,最起碼看看周公。賈誼評價周公:孔子之前,黃帝之后,于中國有大關(guān)系者,周公一人而已。也因為是周公嫡子的諸侯國,魯國在先秦的諸多姬姓宗室國中,一直處于僅次于周天子的地位。而且,歷代周天子成婚,也都是魯國負責操辦。而孔子的克己復禮,復的什么禮?正是周公的周禮。所以,不管是論對后世的影響,歷史地位,還是周初政治人物的能力。周公是遠勝于周成王的。
而且。先秦時代人均壽命很低。哪怕誕生了嫡長子繼承制,很多諸侯國因為先君去世,其嫡長子年幼,依然選用兄終弟及的繼承辦法。但周公之所以這樣選擇,選擇還政成王。為什么?恐怕主要為的就是政治的穩(wěn)定性。其實歷史上,丞相的權(quán)力非常大。尤其是先秦時期,很多宗室也是有重大參政權(quán)的。所以,皇權(quán)王權(quán)只是代表主權(quán)。而并不完全代表治權(quán)。所以,不在于繼承人是不是更有才能,而一定要繼承的制度,最具備穩(wěn)定性。

這么說吧。
聽過論資排輩嗎?在許多單位里,這種辦法是受絕大多數(shù)人詬病的。
但卻是一種最穩(wěn)定的做法。
對于王權(quán)貴族來講,誰來繼承都無所謂。只要是自己的血脈,能夠維護自己族群的利益。
一旦內(nèi)部發(fā)生爭斗,反而內(nèi)耗會消耗自己的利益。不如用最穩(wěn)定的論資排輩。說起來不公平,卻反而最公平。兩者類似。

這和古代宗法制度有關(guān),宗法制度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確保傳承的有序性。這關(guān)系到一個家族、一個王朝的興衰。而嫡長子繼承制度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原則也是基礎(chǔ),嫡長子指正妻所生的長子,它起源于西周時期的王位繼承制度。
戰(zhàn)國時期,嫡長子繼承制慢慢的推廣到了爵位和財產(chǎn)的分配,嫡長子繼承制正式成為了中國古代家族財產(chǎn)和權(quán)利分配方法的一項標桿。
對一個家族來說,傳承的穩(wěn)定性至關(guān)重要。中國在秦朝以前曾是奴隸社會,爵位和封地財產(chǎn)結(jié)為一體,為了避免出現(xiàn)內(nèi)耗,也就是權(quán)利在傳承交接的過程中,一個體系的內(nèi)部出現(xiàn)了分裂或者說是分歧從而導致的爭斗,這在當時的生存環(huán)境下將會嚴重影響這個體系是否能夠壯大存活下去。所以嫡長子繼承制的出現(xiàn)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起源于西周的這種繼承制度與商朝制度相比有效的避免了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兄弟之間為爭奪權(quán)位和財產(chǎn)引起的禍亂,從而維護了王權(quán)的威嚴和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
嫡長子繼承制的出現(xiàn)是有社會背景的,即古代中國為一妻多妾制,古人重視嫡長子也就有所緣由了。
古人在子嗣眾多,但不是出于同一母親的情況下,重視嫡長子,確定嫡長子的唯一合法繼承地位,也是在維持家族的穩(wěn)定和諧。宗族傳承可分為王位繼承,爵位繼承,官位繼承。嚴格意義上來說,嫡長子繼承制嚴格意義來說繼承的是王位,爵位,官位,宗祧這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重視嫡長子,就是重視家族的未來。
古人重視嫡長子,其本質(zhì)是重視家族權(quán)力和財富的延續(xù),嫡長子代表著一個家族未來的發(fā)展高度。嫡長子也是解決家族權(quán)力和財富分配問題的有效方法,可以避免出現(xiàn)家族力量因零散分配出現(xiàn)的的分散。

以一個絕對的標準來衡量繼承制度,減少紛爭。這個繼承制度的確立,是以一種優(yōu)先級降低的順序來排列的,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如果有嫡子,也就是正妻生的兒子,那就在里面選年紀最大的繼承,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嫡長子繼承。如果沒有嫡長子,沒有嫡子,那就在剩余的兒子里面,按照目前的地位排序,選母親地位最高的兒子繼承,也就是子憑母貴。
立嫡長子的核心含義,就是社會關(guān)系社會資源問題,和年齡才能無關(guān),在那時的社會,地位、關(guān)系、資源遠遠比個人才能來得重要,因此妾生的兒子即使再出類拔萃,礙于她的母親的社會地位不高,所以地位也會相對于降低,只有在正妻沒有生下兒子的情況下,妾生的兒子才有獲得繼承權(quán)的機會。

其實在上古時代,中國人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樣都是民主制度,隨著私有制的出現(xiàn)傳承問題就擺在了有權(quán)優(yōu)勢的人面前,剛開始時都是兄終弟及,父死子繼的制度。不過中國人特有的自私性戰(zhàn)勝了兄終弟及制度,只在父輩內(nèi)傳承,但這又出現(xiàn)一個問題:萬一父親死了,兒子尚年幼怎么辦?又產(chǎn)生了立賢和立長的爭議,立賢有不確定性,立長確定而且大家都無話可說。但歷史經(jīng)驗說明立長也是一個很不好的制度,他賢和愚決定了家族的興旺和衰敗,上至一個國家興衰。所以我佩服的歷史人物是孫策,他臨時之前明令讓孫權(quán)繼承自己的事業(yè)。比起不到一百年后的司馬炎強太多了明知道自己兒子是個廢物也不作什么改變,他自私就知道在自己內(nèi)的傳承,根本不考慮國家或者家族未來的命運,幾千的歷史一直如此,寧可在自己手里爛掉也不讓同氏族人繼承,這就是中國人的自私性。我就納悶歷史上開國的皇帝怎么也不改變這一歷史悲劇呢?比如以祖訓的形式規(guī)定一個限制皇權(quán)的機構(gòu),權(quán)力大到可以廢立皇帝,在專制里面搞民主。就不會有這么多歷史遺憾和悲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