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達可以安裝到衛(wèi)星上,早已經實現了,一般稱:雷達衛(wèi)星,載有合成孔徑雷達,又稱:SAR,屬于對地觀測遙感衛(wèi)星,主要進行地面成像。這類衛(wèi)星已經開始普及,許多國家都可以研發(fā),只不過是在軍用領域的應用較少,主要還是應用于農業(yè)、地質等領域。
衛(wèi)星安裝的雷達主要用途就是地形測繪等,在軍事領域的應用,主要進行地面目標的測繪,比如:目標的位置,大小,外形等,主要適用于大型的目標,但是都無法象一般軍用雷達那樣,進行實時定位,對空中目標進行跟蹤等,這主要是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它的搭載能力有限,不可能搭載大型的雷達天線,也沒有充足的能源,供雷達系統(tǒng)使用,讓雷達擁有較大的高功率。
衛(wèi)星的運行軌道也是一個問題,在低軌道時,雖然距離目標較近,但是衛(wèi)星往往快速從目標區(qū)上空通過,無法對某個區(qū)域進行長時間的連續(xù)跟蹤,如果是高軌道的話,那么衛(wèi)星又距離地面相當遙遠,又難以進行精確的定位。
當然了,雷達只是一個技術手段,也不是什么十全十美的,只是現代探測技術之一,只有當多種技術協(xié)同時,才能達到最為理想的效果。衛(wèi)星確實是一個非常理想的偵察平臺,其搭載的探測手段絕非一種二種,雷達只是其中一種,只有通過多個技術手段的對比,才能真正得到需要的東西。
這就是現代技術的發(fā)展趨勢,不再單純依賴一項手段,而是多項手段相互彌補。

針對樓主的問題,前面幾位朋友的回答或多或少有正確的一面,但都不全面,更談不上專業(yè)。
首先要澄清概念。我理解,樓主所說的雷達是指用來搜索空中飛行器(主要是飛機和導彈)的雷達,不是用來對地/海面進行成像的雷達。
然后,我們來科普一下用來搜索空中飛行器的雷達為什么還沒有安裝在衛(wèi)星(太空)上。注意,這里的用詞是“還沒有”,不是“不能”。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電力供應受限。根據計算,雷達的探測距離要達到300千米(低軌衛(wèi)星的最低高度)以上,需要的電源功率約為數百千瓦(與雷達的工作頻率有關,頻率越高大氣衰減越大,需要的電源功率越大)。衛(wèi)星的供電方式主要是蓄電池和太陽能,蓄電池只能用來儲能,太陽能用于長期供電。但是,雖然現在通過使用超輕材料,可以將較大的太陽能帆板折疊后送上太空,但距離產生數百千瓦的電力還有很大差距。
(2)使用效率低。人造衛(wèi)星的高度越低,繞地球飛行的速度越快。最低軌道衛(wèi)星大約每隔2個小時繞地球一圈。因此,低軌衛(wèi)星上的雷達每圈能夠掃描一個地域的時間很短,不能對感興趣的地域上空的目標進行連續(xù)預警監(jiān)視。為了達到連續(xù)預警監(jiān)視,必須用至少十幾顆衛(wèi)星組網,因此,代價大,效率低。
(3)目標回波能量積累時間受限。雷達的最大探測距離與可積累的目標回波能量直接相關。星載合成孔徑雷達之所以能夠在數百千米高空對地面進行成像,是因為地球是合作式目標,雷達通過補償自身運動和地球運動,可實現長時間地面回波能量積累,達到用小的功率實現地面成像的目的。但是,空中運動目標是非合作式目標,雷達處理回波時不能預知目標的運動速度和方向,而且積累處理時間長了目標的運動狀態(tài)會發(fā)生改變,導致雷達回波不能像合成孔徑雷達那樣很好“聚焦”,這樣,空中搜索雷達為了達到和合成孔徑雷達同樣的探測距離,只能成數十倍提高發(fā)射功率。
正是因為以上原因,用于空中搜索的星載雷達至今沒有出現。但是,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科技的發(fā)展一定會解決以上問題,實現雷達放在太空搜索空中飛機和導彈的夢想不會耽誤太久。
需要說明的是,以現有的雷達技術,電磁波穿透云層、抑制地物散射雜波、利用中繼衛(wèi)星將探測到的目標航跡傳回地球都不是難事,除了武器制導,遠程預警監(jiān)視等多數應用也不在乎那點時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