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問者一定看過韓國電影《最強兵器·弓》吧!因為這部電影里面確實有清朝在進攻朝鮮時,清朝皇太子被男主角(某朝鮮神箭手)干掉,尸體被燒焦的橋段,平心而論講這部電影的制作是很精良的,客觀的反映了八旗軍的戰(zhàn)斗力(某種意義上忖托了男主角的強悍),但是關于整死清朝太子一說,真是子虛烏有的,純屬虛構,絕無雷同。
因為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代還沒有形成“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制度和傳統(tǒng),如努爾哈赤生前確實曾試圖建立皇子繼承汗位制度,因先后發(fā)生舒爾哈齊、褚英之問題,所以使用了原始民主制,制定了“八王共治”制度,其繼承人也是由推舉產(chǎn)生,所以并沒有什么皇太子,這在努爾哈赤于天命七年三月的《汗諭》中就規(guī)定了繼承人由八個和碩貝勒推舉產(chǎn)生。
《滿文老檔》天命七年三月初三日:故命爾等八子為八王,八王共謀,愿無所失。擇能聽爾八王之言者而立。
后來皇太極的汗位就是推舉產(chǎn)生的結果,當然過程上存在著各種暗黑,但是皇太極被推舉上去是毫無疑問的。
《清史列傳·代善》:十一年八月,太祖龍馭上賓,岳讬偕弟臺吉薩哈璘以告父代善曰:“四貝勒才德冠世,深契先帝圣心,眾皆悅服,當嗣大位?!贝圃唬骸按宋崴刂疽玻√烊嗽蕝f(xié),其誰不從?”代善告阿敏、莽古爾泰及眾貝勒,皆曰善。遂合詞請?zhí)谖幕实鬯梦?,太宗文皇帝讓再三,代善言益懇切,眾議亦堅,乃從之。
至于皇太極由于死的過于突然,他在生前也沒有明確指定過繼承人。而且皇太極自己也沒想到他會死的那么突然,所以也沒有立下關于皇位繼承人的遺囑,皇太極其人本就身體過胖、性情焦躁、飲食多肉,再加上國政繁忙、過度哀傷(皇太極亦性情中人,愛妃死亡,哭之!愛將死亡,亦哭之!一旦哭泣常不舍晝夜也)來看,其死于突發(fā)的腦溢血可能性很大,所以順治帝能上位也是各方勢力博弈的結果。
所以可以得出結論,天聰元年和崇德元年攻打朝鮮根本就沒有什么所謂的太子參與,至于各貝勒那確實參與了攻打朝鮮,而且不少還是在后金(清)中是舉足輕重的人物。
第一戰(zhàn) 丁卯之役
天聰元年(1627年)正月,皇太極命令二貝勒阿敏、貝勒濟爾哈朗、阿濟格、杜度、岳讬、碩讬等率兵5萬東征朝鮮。
《滿文老檔》天聰元年正月初八日:命貝勒阿敏、濟爾哈朗臺吉、阿濟格臺吉、杜度臺吉、岳托臺吉及碩托臺吉,率大軍往征朝鮮明將毛文龍。
皇太極此刻出兵意圖有二:主攻毛文龍、次攻朝鮮國。在阿敏攻打朝鮮前,皇太極就已經(jīng)傳達了作戰(zhàn)機宜,所謂“明毛文龍近彼海島,納我叛民,故整旅徂征。如朝鮮可取,并取之”。
正月十四日,后金軍攻陷義州,分兵一部向鐵山,毛文龍失利,還師皮島。而后金軍的主力在朝鮮降將姜弘立、韓潤引導下,連克鐵山、定州、凌漢山城,于二十六日攻克平壤,二月后金軍推進至平山一帶,朝鮮在后金的強大軍事壓力下,被迫與后金結為兄弟之國。
參加此次戰(zhàn)役的后金諸貝勒并無傷亡。
第二戰(zhàn) 丙子之役
這場戰(zhàn)役距離丁卯之役已經(jīng)過去十年,后金早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此時的后金(清)政權早已征服了漠南蒙古諸部和黑龍江流域各部,對明軍事節(jié)節(jié)勝利,通過四次迂道入塞戰(zhàn)略,大大損耗了明朝的實力,志得意滿的皇太極改元為崇德,改國號為清,他已經(jīng)有了取明而代指的想法,對于朝鮮這個明朝的藩屬國,清朝決定一改以前的寬容態(tài)度,“朝鮮不背天朝,亦好意思,任從之”,逼使其在“事強”和“事大”之間做出選擇,不再有任何商量的余地,這是第二次攻打朝鮮最主要的原因。
崇德元年四月,皇太極舉行稱帝典禮,適逢朝鮮使臣羅德憲、李廓留在沈陽,二人拒絕叩拜,“胡差等摔毆廓等,衣冠盡破,雖或顛仆,終不曲腰,以示不屈之意”,皇太極阻止了眾人對待朝鮮使臣的的舉動,將這兩位使臣的不屈行為惡意推測為朝鮮國王授意(評:甩得一口好鍋),以此為借口征伐朝鮮。
《滿文老檔》崇德元年四月十一日:朝鮮國王使臣羅德憲、李廓無禮之處,難以枚舉。此皆國王有意構怨,欲我先啟釁端,殺彼使臣,然后加我以背棄天盟之名,故令其如此耳。
此次參戰(zhàn)的清朝主要王爺、貝勒有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多羅貝勒岳托。
《滿文老檔》崇德元年十二月初一日:圣汗南征朝鮮國,時和碩禮兄親王、和碩睿親王、和碩豫親王、多羅貝勒岳托、多羅貝勒豪格,多羅安平貝勒及固山貝子等率大軍啟程。
此次戰(zhàn)役清朝出動滿、蒙、漢八旗共12萬人,陣容明顯比第一次豪華很多,最后圍朝鮮國王李倧于南漢山城之下,在各道援軍不斷被擊潰,救援無望的局勢下,朝鮮被迫與清朝結為“君臣之國”,接受了清朝提出的懲辦主戰(zhàn)大臣、奉清朝正朔、以朝鮮國王之子為質的條件,朝鮮正式屈服于清朝。
參戰(zhàn)主要王爺、貝勒無一被擊斃。
但是,清朝也并不是沒有重要人員損失,據(jù)朝鮮史料稱,在朝鮮軍隊勤王過程中,擊斃了皇太極的妹夫。
《丙子錄·記各處勤王事》:賊逐日來戰(zhàn),殺傷無數(shù),賊之名將亦死,汗之妹夫也。
那么這個皇太極的妹夫是誰呢?此人就是一等超品公舒穆祿·揚古利,此人是清朝的開國元勛之一,早年當過努爾哈赤的侍衛(wèi),受到努爾哈赤的信任,為額駙,因為屢立戰(zhàn)功,位亞八貝勒之下。
他與豫親王多鐸阻擊全羅、忠清兩道援兵的時候,被埋伏的朝鮮敗兵用鳥銃射打身亡,“時有朝鮮敗兵,伏于石窟,以鳥槍擊中揚古利,終年六十有六”。
在其陣亡后,皇太極予以厚葬,“賜上所服黑貂裘、貂帽、靴”。陣葬大將,“上慟哭,群臣屢勸不止”。揚古利的戰(zhàn)死大概就是此次清朝攻打朝鮮的最大損失吧!
引用文獻:《滿文老檔》、《燃藜室記述》、《丙子錄》、《清史列傳》、《清初內(nèi)國史院檔案譯編》

皇太極兩次征朝鮮,第一次是公元1627年的“丁卯之役”,雙方結為兄弟之國,第二次是公元1636年的“丙子之役”,直接把朝鮮變成自己的藩屬國。
兩次征朝戰(zhàn)爭,第一次是以阿敏為主帥的六貝勒出征,第二次是皇太極并同五大親王親征。
丁卯之役,阿敏為主帥,濟爾哈朗、阿濟格、杜度、岳托、碩托為將領
皇太極繼汗位之初,為擺脫三面臨敵的困境,決定對勢力強大的明朝議和,爭取時間,并以大軍解決掉朝鮮這個后顧之憂。一直以來朝鮮都是堅定的“擁明派”,不止和明朝聯(lián)合,在后方給后金軍事騷擾,進行經(jīng)濟制約,還安排明將毛文龍進駐皮島,大肆收留從后金逃跑的遼東漢人等。
公元1627年,皇太極命二貝勒阿敏(努爾哈赤侄子)率軍三萬出征朝鮮,全殲朝鮮義州守軍,擊敗駐守鐵山的明軍,攻占江華島,俘獲了朝鮮王妃、王子和宗室大臣,大肆掠奪物資運回盛京,最后迫使朝鮮國王李倧出城投降,和皇太極簽訂了城下之盟。
“丁卯之役”中,出征的將領基本上都是貝勒,是努爾哈赤的侄子或者孫子。阿濟格、杜度、碩托早先被封為“臺吉”(滿文太子的意思,但和漢族的太子不同),后面主帥阿敏因罪下獄、濟爾哈朗封和碩鄭親王、岳托被封為和碩成親王。六貝勒無一戰(zhàn)死。
丙子之役,皇太極親征,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為主將,豫親王多鐸、成親王岳托接應
公元1637年4月,丁卯之役九年后,皇太極改汗為皇帝,改國號大清,和大明分庭抗禮。皇太極想要爭取兄弟之國——朝鮮的支持,可朝鮮國內(nèi)一片噓聲,朝鮮仁祖李倧不接見使臣,不接受國書,從而惹怒了皇太極。
同年十二月,皇太極率十二萬大軍再次入侵朝鮮,命多爾袞、豪格統(tǒng)領八旗軍和蒙古軍,向導馬福塔率三百人直襲朝鮮王都——漢陽城,多鐸、岳托兩人率五千兵馬接應大軍,皇太極和代善親率大軍進攻朝鮮各部。
清軍勢如破竹,連破郭山、漢陽,降服定州、安州,包圍李倧與朝鮮百官于南漢山城,并擊潰各路勤王軍。李倧大勢已去,只好求和,并宣誓效忠大清,和明朝斷交,奉大清正朔,朝鮮至此成為大清的藩屬國。
“丙子之役”中,皇帝并會同五大親王親征,足見皇太極對此戰(zhàn)的重視。其中肅親王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又能征善戰(zhàn),一度被認為是皇位的繼承人。同樣的,五大親王無一戰(zhàn)死。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寫三國,次寫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亂編,喜歡點贊!

皇太極兩次進攻朝鮮,事后看來,是有相當政治和軍事上的考量的。大明朝作為宗主國,是負有保衛(wèi)和調(diào)和周邊藩國糾紛和宣揚大明國威的責任??墒牵瑢@兩次關鍵的外戰(zhàn)的處理中,崇禎皇帝顯示了他對地緣政治把控的平庸,而李闖軍對大明國力的摧殘,也是清晰可見的,很多事情不是到了亡國,才有跡可尋的。
于1627年發(fā)生的后金首攻朝鮮,和1936年清國攻朝鮮的二次戰(zhàn)役,看似都在攻打朝鮮,卻是在進一步消弱了大明的國際權威,及打破了明朝辛辛苦苦在東亞戰(zhàn)略布局,所形成的軍政均勢。
剁掉了朝鮮,等于拆掉了明朝這座大樓外的一個支撐。而在這座大樓的里面,李闖拆遷隊也正在加緊拆梁鋸柱。事實證明,滿清代明入治中原,本身實力是不夠的,甚至可以說,相當?shù)娜?。借得確實是李闖這個內(nèi)推,李闖至死也不明白,打來打去,原來都是替大明的藩國后金在做嫁衣裳。
這個狀況,自滿清入關定都時,還是很弱。在后續(xù)所必然要面對的攻掠南明、大順軍、大西軍時,猶擔心十萬滿兵軍力匱乏,不敷使用;即便到了康熙“平三藩”之時,康熙大帝也差點毀于八旗軍力不足的痼疾。要不是漢奸吳三桂首鼠兩端,逡巡不前,放棄過江而坐失良機,滿清或可在少年天子康熙的帶領下,潰逃重回東北盛京也不無可能。
“堡壘從來是自內(nèi)部攻破”的政治法則,再一次證明,它在政治、軍事斗爭中的普適性和正確性。限于篇幅,戰(zhàn)略方面就點到為止?;仡^先說后金(大清)兩攻朝鮮這些事。
第一次是“丁卯之役”。努爾哈赤借“七大恨”為由,脫離了大明的管制,并與原宗主國大明開戰(zhàn)。此時東亞的藩國朝鮮,對大明就顯得十分重要。在這里當然還要算上,明將毛文龍踞朝鮮皮島,對后金所造成的掣肘之患。
這種態(tài)勢,使得后金在反抗大明,進而取而代之的戰(zhàn)爭前景,顯得十分暗淡和渺茫。后金無法實施全力攻擊寧錦山海關,進行對大明破門而入的戰(zhàn)法,正來源于他很害怕窩在后方,有一雙盯著他屁股的朝鮮眼睛。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李闖的內(nèi)推,再加上一個僅夠自保的朝鮮(含毛文龍)與我們成犄角之勢的鉗制。后金將永遠會被限制為僅滿足于一掠就得走的弱小國家。努爾哈赤、皇太極的任何偉大理想,將不得不在并不太強的明、朝聯(lián)盟的面前,撞得粉碎。
這種進退不由心的窘境,令有遠大理想的努爾哈赤暴跳如雷,卻又對明、朝聯(lián)盟無可奈何。朝鮮因長期浸淫在中原文化熏陶之中,對大明的依戀是十分明顯的。
史載,經(jīng)大明和歷史上中國對朝鮮的多次雪中送炭的支援,已逐漸將明、朝(中朝)宗藩關系打造成“恩同父子,義則君臣”的最高境界。這種父子君臣的關系,已遠遠超出了當今國際關系中所定義的盟友關系。
但努爾哈赤是聰慧的,他自知搞不動明、朝關系,就返身去做蒙古的工作。為后代打通另一個東亞盟友的關系。等到皇太極即位之時,稍加恐嚇利誘,滿蒙關系便就進了一大步。騎馬與騎馬的共同語言,總會是多一點。
然后,皇太極一邊穩(wěn)住大明,讓其不會攻打后金,一邊準備去收拾朝鮮。同時,后金經(jīng)濟的不堪重負和遼人逃朝,更加加快了皇太極磨刀的速度。
終于,1627年,皇太極命阿敏(努酋之侄)、濟爾哈朗(努之侄)、阿濟格(努之子)、杜度(努之孫)、岳讬(努之孫)、碩讬(努之孫)諸貝勒統(tǒng)兵出征朝鮮(以上出戰(zhàn)各將,均無皇太極之子)。
皇太極宣布發(fā)動這次戰(zhàn)爭的目的是,“朝鮮屢世獲罪我國,理宜聲討。然此行非專伐朝鮮也,明毛文龍近彼海島,倚恃披猖,納我叛民,故整旅徂征。若朝鮮可取,則并取之”,
拆散明、朝宗藩、破除后方威脅,皇太極目的性之明確昭然若揭。應該知道,這種戰(zhàn)略指向決不是僅限于劫掠的滿八旗所應該做的?;侍珮O這是要入主中原啊??上Сr太弱了,明朝又沒及時覺察后金的企圖,以為雙方是尋常的糾分,而聽之任之。
后金一路推到漢城。后來大明知道其意圖后,欲派兵援朝,又被保守且正中皇太極議和之計的袁崇煥所反對。當然,這也不能全怪袁崇煥,在既要應付李闖,又要出兵朝鮮,還要穩(wěn)守遼邊的境況下,面對大明國力之衰竭,不僅臣妾實在做不到,崇禎皇帝也不行呀。然后,阿敏就率軍從朝鮮凱旋了。
此戰(zhàn),朝鮮被迫與后金結為“兄弟之國”,但朝鮮拒絕了與大明的斷交之議。
第二次是”丙子之役”。1636年后金改國號為大清,皇太極改汗為皇帝。同年,大清開國首戰(zhàn)便兵鋒再指朝鮮?;侍珮O以朝鮮違背盟約為由(朝鮮多次消減歲貢,并加強對清邊之警戒力量,主要原因是仍視大明為宗主,與清談起三角戀,這極大偏離了大清清除臥榻之側威脅的既定目標,只要清要入治中原,這就是威懾,如果甘心做小國則無礙,文的不行,又來武的了),入侵朝鮮。
派濟爾哈朗守沈陽,阿濟格、阿巴泰(努酋之子)守遼河入海口,以遏制明軍?;侍珮O率領清騎12萬入侵朝鮮。又令多爾袞(努之子)、豪格(皇太極長子,非太子)分統(tǒng)左翼滿洲、蒙古騎兵,從寬甸進入長山口;多鐸(努之子)、岳托等人,率數(shù)千軍隊接應。
皇太極與代善(努之子)率中軍入侵朝鮮(以上出戰(zhàn)將領僅豪格為皇太極之長子,熟悉清史知道,豪格死于入治中原后多爾袞的構陷)。又是一通長推猛進,勢如破竹兼摧枯拉朽,朝鮮君臣又像上次一樣坐困愁城之中(為什么不加強朝軍,為什么不突襲空虛之東北)。
此戰(zhàn)畢,清、朝雙方遂筑壇盟誓,上繳大明所賜朝鮮之誥命敕印,并被迫放棄了明、朝宗藩關系,新奉大清為正統(tǒng),并接受大清冊封,年號也棄明為清,逢年歲貢,并送去質子2人給大清質押。清軍在回國途中,又順勢攻下皮島。
自此,由于大明王朝的戰(zhàn)略失誤和拱手壁觀,碩果僅存的外部支撐(包括明軍所占皮島,毛文龍所遺之東江軍,也不禁打呀)被砍掉。
自此,推倒大明大廈雖不言一蹴而就,但坐在桃樹下,等待中原的李闖奮力摘桃子時,不小心掉到大清的嘴中,將成為目標明確、意志堅定的皇太極的下一場籌劃了。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穿越歷史的迷霧,檢視歷史的足跡,仰望歷史的輝煌,感懷歷史的滄桑?!皠π燮吩u文史經(jīng)濟”與您同學同行,同喜同嘆。您的關注,是我奮筆疾書的動力,您的閱讀,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怎么可能呢?如果死了皇子,那朝鮮就不存在了好吧。一定會屠殺的!
之所以不屠殺朝鮮是給以后投降的地區(qū)人看的。
沒了后顧之憂才能入關啊,否則軍隊走了后方就空了。
朝鮮是日本弄出去的,否則就是我國一個省份。當時都要設立省份了,袁世凱極力主張,但是藩屬國太多,朝廷怕其它國家多想所以沒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