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內(nèi)容涉及門閥威權(quán),戚宦當(dāng)政,諂媚成風(fēng),賄賂公行,賣官鬻爵,用人惟親,正人受害,學(xué)者遭壓等等。賦中發(fā)掘弊政的歷史和現(xiàn)實根源,揭露其實質(zhì),推斷其后果,措辭極其強烈鮮明,態(tài)度極其大膽公開。詩歌精神與全賦是一致的,故應(yīng)結(jié)合鑒賞。

作品體裁

五言詩

作品出處

《刺世疾邪賦》

作品名稱

秦客詩

作者

趙壹

創(chuàng)作年代

東漢

作品原文

秦客詩

河清不可俟①,人命不可延。

順風(fēng)激靡草②,富貴者稱賢③。

文籍雖滿腹④,不如一囊錢。

伊優(yōu)北堂上⑤,骯臟倚門邊⑥。

作品注釋

①河清:語出《左傳·襄公八年》:“俟河之清,人壽幾何?”古人傳說黃河一千年清一次,黃河一清,清明的政治局面就將出現(xiàn)。這兩句是說人的壽命有限,無法等待亂世澄清之時。

②激:指猛吹。靡:倒下。

③這兩句是說,柔草為順風(fēng)猛吹,紛紛往一邊倒下,富貴的人眾口稱賢。

④文籍:文章典籍。代指才學(xué)。

⑤伊優(yōu):逢迎諂媚之貌。北堂:指富貴者所居。

⑥骯臟:高尚剛正之貌。一作“抗臟”。倚門邊:是“被疏棄”的意思。

作品鑒賞

這首《秦客詩》和另一首《魯生歌》,原系趙壹《刺世疾邪賦》結(jié)尾部分。賦末假托秦客“為詩”,魯生“作歌”,用詩歌總括全賦要旨。因可獨立成篇,而又以諷諭見長,很多詩歌選本均曾予以選錄。

《刺世疾邪賦》反映了東漢政治黑暗的種種方面,富于真實性、廣泛性、深刻性和尖銳性。

趙壹,《后漢書》卷八十有傳。他秉性鯁直,累遭迫害。司徒袁逢等曾稱薦其才品,一時名動京師,但最終未得顯仕。讀其《窮鳥賦》,可想見其平生常處險惡境遇。

“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边@起首二句隱括《左傳·襄公八年》。“俟河之清,人壽幾何”的意思,作為全詩總冒,以感嘆時局的不可收拾。黃河富挾泥沙,是著名的濁流。相傳其千年一清,河清須待圣人出現(xiàn),乃吉祥太平盛世征兆。但是“塵世難逢百歲人”,日月逾邁,冉冉催老,不能久待??峙驴v使人命可延,仍難候到政治清明。作者對東漢皇朝已經(jīng)完全絕望,先下此一結(jié)論,并遙與末尾哀嘆互應(yīng)。接著依次概括當(dāng)時形形色色腐敗現(xiàn)象。

“順風(fēng)激靡草,富貴者稱賢?!边@是憤慨人賢不如富貴?!墩撜Z》:“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痹切麚P上層人物以德化民,此處反用其意來揭示社會風(fēng)氣敗壞,人競趨俗。當(dāng)時謠諺如:“舉秀才,不知書?!薄靶⒘涣毁F者賢”都可印證這一流行邪風(fēng)。一般庸人操守不堅,盡皆為此風(fēng)所靡,以爭利攘權(quán)為能事。臨財茍得的為富不仁之輩、干謁祿位的寡廉鮮恥之徒,反為時所重,被命之曰“賢”人。

“文籍雖滿腹,不如一囊錢?!边@是揭露知識不如金錢的時俗。因為金錢可以買到高官,才學(xué)卻難保證溫飽。東漢末年有“西園賣官”,官爵竟亦可以公開用金錢議價出賣。于是文章掃地,知識無用,名士受害,“黨人”禁錮,國家不亡又將何待?

“伊優(yōu)北堂上,骯臟倚門邊?!编祩麆傊闭卟蝗缯~媚者?!耙羶?yōu)”,《后漢書》李賢注云:“屈曲佞媚之貌?!北碧谩北揪邮覂?nèi)宅,登門趨庭,升堂入室,然后才能到達(dá)北堂,這里借喻朝堂北闕。句意謂阿諛逢迎者盡據(jù)顯位要職。骯臟指高傲亢直之人,因不肯“同乎流俗,合乎污穢。”自然被拒接納,只好靠門邊站了。這種怪誕現(xiàn)象,賦中更用“佞諂日熾,剛克消亡。舐痔結(jié)駟,正色徒行”作了淋漓盡致的刻畫。

這首詩用典較多,然而均生動靈活。如人壽河清是隱括,順風(fēng)靡草是反用,富貴稱賢是引諺。詩中將賢者與愚者、富貴者,剛直與諂佞者,知識與金錢,權(quán)勢與真理等,分別作了鮮明對照,以感嘆興,以感嘆結(jié),其憎俗憤世、疾惡如仇之情不可遏抑,溢于辭表,貫于通篇。

辭賦末章原有以“亂曰”、“訊曰”的形式總括全篇者。趙壹代之以兩首五言短詩,這種以詩結(jié)賦的寫法,大為六朝人所摹擬。如鮑照《蕪城賦》、江淹《恨賦》、蕭繹《蕩子秋思賦》、《采蓮賦》等作品皆是。而如庾信《春賦》,則在賦中時或間雜五七言詩句,使賦體更趨詩化。由此可見,趙壹《刺世疾邪賦》在藝術(shù)形式上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對后世也多啟導(dǎo)作用。

作者簡介

趙壹像

趙壹

東漢文學(xué)家。約生于漢順帝永建(126-132)年間,卒于漢靈帝中平(184-189)年間。字元叔,漢陽西縣(今天水市西南)人。為人耿直,狂傲不羈,受地方鄉(xiāng)黨所排斥,屢次得罪,幾乎被殺,經(jīng)友人救援方免。曾任上計吏,見司徒袁逢,長揖不拜。袁逢等人為他延譽,名動京師。后西歸,公府十次征召皆不就,死于家中。《后漢書》本傳說趙壹著賦、頌、箴、誄、書、論及雜文十六篇。《隋書·經(jīng)籍志》載梁有《上計趙壹集》二卷,錄一卷,至隋已佚。而新、舊《唐書》并有著錄。今存賦四篇(兩篇殘),書三通(一篇為殘句)及論文《非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