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共168戶,580人,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在鳳林村西300米處的七星河左岸的二級階地上有座大型古城遺址,稱“鳳林古城”。

地理位置

位于黑龍江省東部三江平原中部

行政區(qū)類別

正文

鳳林古城遺址

鳳林村位于黑龍江省東部三江平原中部,七星河北岸。原稱鳳林屯。中華民國初年,來自奉天省的墾戶楊鳳林到此墾殖,逐漸形成聚落,遂稱“鳳林屯”,隸屬富錦縣管轄。1946年6月,劃歸集賢縣管轄。1958年10月并人友誼農(nóng)場,為六分場四隊,今屬友誼縣成富朝鮮族滿族鄉(xiāng)管轄。城北為耕地;東北為松林;東南亦有耕地,地勢平坦;西、南兩面為低洼地。西南與寶清縣境內的“炮臺山古城堡”隔河相望,當?shù)鼐用穹Q這兩座古城為“對面城”。鳳林古城平面呈“凸”字形,外城墻周長6000米,有的為重墻。城墻殘高1米,基底寬8米,頂寬3米。城外設護城壕,壕深約1.6米。北城墻東部有1門址,寬8米。城內以數(shù)道土墻分隔為9個城區(qū),除7城區(qū)外,均為不規(guī)則形。7城區(qū)位于城的中心部位,呈正方形,東、南、西、北墻周長490米;墻殘高2—4米,基底寬12—15米,頂寬3米;城四角有角樓址,每面墻中部設有馬面1個(東墻馬面已不存在),馬面、角 樓向外伸出5—10米不等。城墻為土筑。古城內分布有大量的半地穴式居住址,多呈圓形,直徑5一10米,深0.5—1米。出土有手制黃褐色陶碗、陶罐、陶柱狀器耳,以及雙耳銅鍑、小銅鐘、鐵箭頭等遺物。經(jīng)考古發(fā)掘,確認該城為漢魏時期古城。對研究黑龍江開發(fā)歷史和民族文化發(fā)展均有重要價值。為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單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