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3111天最近,《向往的生活》的衍生版綜藝《歡迎來到蘑菇屋》正在熱播。據(jù)說節(jié)目組因為經(jīng)費有限,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3111天
最近,《向往的生活》的衍生版綜藝《歡迎來到蘑菇屋》正在熱播。
據(jù)說節(jié)目組因為經(jīng)費有限,于是“就地取材”,用的是《向往的生活5》的拍攝地和工作人員。
雖然節(jié)目連個官博都沒有,宣傳力度也小到可憐,但開播后依然引起了全網(wǎng)熱議。
主要原因,大概是因為首期嘉賓——07屆快樂男聲,準確來說是陳楚生、蘇醒、王櫟鑫、王錚亮、張遠和陸虎這6個人。
07快男關(guān)系好是公認的事實,而上節(jié)目的這幾位,又是關(guān)系最鐵的6個。熟人之間的局無疑是最好玩、最真實、最自然的。
只有彼此相熟,才可以相互肆無忌憚地吐槽,心安理得地“好吃懶做”。
節(jié)目中有一個小插曲,6個男生準備晚餐,大家默契地開啟分工。
有人煮菜:
有人幫廚:
也有人在院子里“沒事找事”修雞圈:
一開始,是陸虎發(fā)現(xiàn)雞圈里跑出來幾只雞,原因是雞圈底部破了個大洞,于是提議跟張遠一起把雞圈修補一下。
修的過程中,張遠似乎不太情愿,認為修了也白修,因為雞只要輕松一飛,就能飛出雞圈。
但陸虎堅持認為,修雞圈是有意義的,于是拿起工具就一本正經(jīng)地開始干活,張遠則站在一旁默默觀望。
這時候,屏幕上方就出現(xiàn)了很多吐槽張遠“太懶”的彈幕。
直到后來陸虎和張遠兩人互換了位置,張遠的形象才勉強被挽回。
后來,飯桌上張遠提到了這件事。
他說,準備晚飯的時候,大家都在忙碌,他就思考,自己是不是也應(yīng)該干點什么。但想了想又發(fā)現(xiàn),自己其實可以什么都不干。
“突然就這么想,太好了,我可以什么都不干!”
蘇醒接過話茬,說以張遠的性格,如果是跟其他一群人錄節(jié)目,會時刻照顧別人感受,甚至常常因為太在乎別人感受而變得很緊繃,只有跟老朋友在一起,才能如此放松。
這一番對話讓我頓悟:人啊,只要把三個字搞清楚了,日子就簡單自在多了。
這三個字就是:界限感。
跟相熟的人在一起,界限或許可以模糊一些,但跟不熟的人相處時,就要時刻保持清晰的界限感。
生活中的大多數(shù)人,也都是這么做的。所以才會有很多人,把好脾氣給外人,壞脾氣留給最親近的人。
但其實,再親近的人,也要保留一定的界限。
心理學界有句很有名的話:每段高級的感情,都有一個黃金距離。
就是說,不管多好的關(guān)系,如果彼此之間失去了界限,最終都會造成互相傷害。
01
沒有界限感的婚姻很危險
最近,離婚綜藝《再見愛人》的姊妹篇《春日遲遲再出發(fā)》也在熱播。
節(jié)目組請來七名離異單身男女,他們離婚的原因五花八門:第三者、賭博、疾病、感情淡漠……其中,最“離譜”是rock。
rock離婚的原因,僅僅是因為他不喜歡前妻給自己過生日。
盡管他曾明確地告訴過前妻,自己不喜歡大張旗鼓地過生日,只想兩人一起低調(diào)慶祝,前妻還是會悄悄地準備生日party,給他制造驚喜。
這個離婚理由,聽上去似乎很無厘頭。畢竟哪有人會為“過生日”這種小事離婚?
但不少觀眾都跟rock產(chǎn)生了深深的共鳴,“我也是這樣”的彈幕紛紛刷屏。
這件小事,看似是夫妻倆對儀式感在觀念上難以調(diào)和的差異,實則就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界限感”的冒犯。
何為界限感?
界限感就是,對界限的判定或重視程度。
當一個人欠缺界限感,他可能會無意識地把自己的意愿強加于人,邀請他人跨入自己本該有的界限,或強行跨入他人的邊界。
rock前妻的行為,就屬于后者,強行跨入了丈夫的邊界。
前妻作為rock曾經(jīng)最親密的人,面對丈夫的特別的偏好,她的做法不是尊重,而是——我要改變你的想法。
這就是一種對他人界限感的冒犯。
事實上,這種冒犯并非有意的,畢竟為自己丈夫舉辦派對,不可能不是出于愛。
但正是這種“為你好”的糖衣,就更襯得那個被冒犯的人有些“不識好歹”。
“我都為你做了這么多,你怎么能不開心呢?”
這個時候,接受前妻安排的一切,rock不開心;但要拒絕,他又不忍心。
最后只能陷入內(nèi)耗,直到感情慢慢被消磨干凈。
婚姻中最可怕的就是:所給非所要,所要求不得,從而怨氣生。
親密有間,任何時候都保持一定界限感,才能減少互相之間不必要的撕扯與內(nèi)耗。
02
婆媳矛盾,多源于界限的缺失
前幾天,看到一個吐槽婆婆的帖子。
網(wǎng)友說,自己兒子生病的時候,因為打點滴,手背上難免留下幾個針眼。
婆婆來了之后,看到兒子手背上的針眼,直接教孫子罵:“討厭的醫(yī)生?!?/p>
網(wǎng)友一聽就炸了,立即很嚴肅地告訴兒子:“你生病去看醫(yī)生,醫(yī)生給你治好了病,你要感謝醫(yī)生,怎么可以翻臉罵人呢,這樣是不對的。”
從那以后,網(wǎng)友再也沒把孩子單獨交給婆婆帶過。
類似的吐槽還有很多,總結(jié)一下,基本都是婆婆一來,家庭原本的生活秩序就被打亂的情況。
究其原因,就在于家庭的邊界被打破。
婆婆不在時,媳婦是家里的主人,整個家庭都依托一個規(guī)則和原則有序地運轉(zhuǎn)著。
婆婆來了以后,便慢慢地取代了媳婦的地位成為了家里的主人,原有的規(guī)則徹底被改變,關(guān)系也悄然發(fā)生變化。
比如,電視劇《雙面膠》里的婆婆,常常不打招呼,就走進小兩口的房間,把臥室整理得干干凈凈,衣服也疊得整整齊齊放床上。
除了包攬家務(wù),她還會不斷給兩夫妻灌輸自己的金錢觀,一旦媳婦“大手大腳”花錢,就要“教育”一番。
婆婆看似周全顧家,實際上卻是操心著自己不該操心的事,管著自己不該管的事,并沒有給年輕夫妻自己的生活空間,也沒有給予他們應(yīng)有的尊重。
長此以往,婆媳相處下來自然矛盾頻出。
知乎上一個答主分享了自己和媽媽、婆婆同住一段時候后的感受,并從中找到了破解婆媳矛盾的關(guān)鍵。
母親來時,一家人關(guān)系十分和諧,因為母親始終把自己的身份定位在“客人”,一切都聽答主的。無論是帶孩子的方式,還是家務(wù),都順著答主來。
但是婆婆一來,立馬就想成為一家之主,要大家都聽她的。言辭之間,還總把小兩口當成屁事不懂的孩子,動不動就教育人教訓人,矛盾經(jīng)常一觸即發(fā)。
通過對比,她得出了一個結(jié)論:婆媳之間想要相處和諧,就要遵守在誰家誰做主這個規(guī)則。
03
缺乏邊界感的父母,愛得越深,孩子越受傷
豆瓣上有一個帖子:“你見過或經(jīng)歷過哪些令人窒息的愛?”
一個網(wǎng)友的回答引起很多人的共鳴:
“從小到大,都被父母‘無微不至’的愛包圍著。
小到吃什么,用什么,穿什么,大到交什么朋友,上什么學校,選什么專業(yè)。從小就被父母推著走,極不情愿又理所當然地長大。
有時候也想反抗,也想逃離,可是又不敢想象和父母鬧翻的后果,所以只能一直麻木地生活著。”
這是很多家庭中,孩子和父母的真實狀態(tài)。
這些父母看似很“關(guān)心”自己的孩子,實則卻給孩子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的“關(guān)心”背后,潛藏著的是“侵入與控制”。
如果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就能察覺出:
當父母過度關(guān)切孩子的學習時,本是錦上添花的學習資料就不再是單純的“關(guān)心”,而變成了焦慮的來源;
當父母習慣用自己的喜好與價值觀來評價時,本是擔心孩子交損友的問候就不再是好奇的“打聽”,而變成了強行的干涉;
當父母用錯了溝通方式,本是主動了解孩子的話語,就不再是閑時的“嘮嗑”,而變成了壓力的施加。
許多中國父母就是這樣,以“愛”之名,不斷侵入孩子的邊界,剝奪孩子獨立自主的機會,影響孩子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最后,在這樣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往往無法正確面對自己的邊界,從而形成討好型人格,或者也成為一個缺乏邊界感的人,影響人際關(guān)系和親密關(guān)系。
日本著名推理作家西澤保彥曾說:
所謂正常的人際關(guān)系,是要和別人交往時保持一定距離才能成立的。不管是多么親密的關(guān)系,都必須尊重對方的‘個性’,這是理所當然的“規(guī)矩”。
所謂“一定距離”,就是人和人之間的心理邊界,限制我們不要隨意侵入他人的領(lǐng)地,同時保護我們自己不被打擾。
人與人之間的矛盾,80%都是因為缺乏“界限感”造成的。
每個人都需要“把別人當成別人”,把對方當成一個完全獨立于自己之外的“別人”。
知道哪些事是自己的,哪些事是別人的,不把自己的意愿強加于人,也不強行跨入他人的界限,才能擁有美好、長久又高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