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問題其實也好回答,劉邦殺韓信等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下面以韓信為例,列舉幾條原因,供大家參考:

1、功高震主,軍中分量舉足輕重,韓信等人過于自負,不會低調(diào)處事。在戰(zhàn)時連劉邦的話都不聽,自行其是。一旦謀反,非同小可;皇帝是不允許任何人威脅到自己的皇權(quán)的,否則,必死無疑。
2、為后世捋下荊刺,劉邦年事已高,自己在能鎮(zhèn)得住。死了以后,后代就不一定能行了。有一次劉邦發(fā)現(xiàn),韓信從樊噲門前走過,樊噲竟然跪迎韓信。樊噲本是呂后的妹夫,劉邦連襟,對韓信如此。一旦劉邦駕崩,后世子孫自然是無法駕馭他們。所以,異姓王必須殺光。
3、大漢朝的天下是韓信等打下的,劉邦對他們心有余悸,但了如指掌。天下的將領(lǐng)除了聽命自己外,對韓信也是唯命是從。一旦他們有不臣之心,后果不想而知。留下他們終將是個麻煩、禍害。
4、呂后為了自己日后專權(quán)。這些文臣武將一定會與外戚之間的矛盾的。這些人功勞大,能耐高,脾氣倔,搞不好會與你對著來,甚至會引起叛亂,不如早除為快,以免后患。

5、這些人不識時務,不僅不懂得“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功臣亡”的道理。不知道像張良一樣歸隱自保。而且,還貪戀高位,狂妄自負,獨攬大權(quán)。客觀上為自己下了個套兒,為劉邦、呂后清除異己制造了借口。
6、韓信等人認為自己功高位重,沒有自己就沒有劉邦的今天。開始驕傲自滿,并天真的想象劉邦會兌現(xiàn)當時的承諾,會與他們平分天下的。而這些想法,恰好正是劉邦會起殺心的原因之一,最終為自己埋下了禍患。
一句話,他們不識時務啊,不懂得明哲保身,飛揚跋扈惹的禍!你看謀臣張良是如何做的:留侯張良早就將劉邦看得很透徹,他首先不要分封,只求準許讓自己云游四海,于是早早就逃了出來。擺脫了劉邦等控制,劉邦認為這樣對自己沒有威脅,也就順水推舟了。

再說說劉邦為什么沒有殺蕭何。蕭何在劉邦眼里,功績是不亞于韓信的,甚至更高。同樣,劉邦對他的猜疑也就更大。那么,蕭何怎么又會免除一死呢?這是因為,蕭何雖然沒有張良的智謀和眼力,但要比韓信等人看得遠很多,他早就看清了形勢:還是舉幾個例子吧
公元前199年,皇宮竣工,蕭何奏請御駕往視。劉邦于是從櫟陽到咸陽,蕭何接駕,導入游觀了一番。特別是未央宮,高大氣派、富麗堂皇。劉邦心里很滿意。為了找蕭何的茬,說:“朕之起義,原為救民。現(xiàn)今天下初定,民窮財盡,怎將這座宮殿造得這樣奢華”?蕭何當然明白就里,不慌不忙地說:“正因為天下剛剛安定,才好借機會多征發(fā)些人和物來營建宮室,況且天子以四海為家,宮室壯麗才能顯出威嚴,也免得子孫后代再來重建。。劉邦見蕭何回答的如此得體,無法繼續(xù),便轉(zhuǎn)怒為喜道:“如此說來,是朕未免錯怪你了”?蕭何趕緊接著說:“微臣此事雖蒙陛下寬宥,但來日方長,難免有誤,尚望陛下有以教之”。弄得劉邦不好意思再說什么了。
《漢書》記載:蕭何用計誅殺韓信后,劉邦對他恩寵有加。那天,蕭何在府中擺酒席慶賀,喜氣洋洋。突然有一個名叫召平的門客,卻身著素衣白履,昂然進來吊喪。蕭何見狀大怒道:“你喝醉了嗎”?那人名叫召平對蕭何說:“公勿喜樂,從此后患無窮矣!”蕭何不解,問道:“我進位丞相,寵眷逾分,且我遇事小心謹慎,未敢稍有疏虞,君何出此言”?召平說:“皇上南征北伐,親冒矢石。而您卻安居京城,不與戰(zhàn)陣,反得加封食邑,我揣度主上之意,恐在疑公。公不見淮陰侯韓信的下場嗎”?蕭何一聽,驚出一身冷汗。第二天早晨,蕭何便急匆匆面見劉邦,力辭封賞,拿出許多自家財,撥入國庫,移作軍需。漢帝劉邦十分高興,認為他很懂事。

劉邦親自率兵在前方打仗(平定黥布的叛亂)。蕭何派人輸送軍糧到前方時,劉邦都會問:“蕭相國在長安做什么”?押運糧草的回答,蕭相國愛民如子,除辦軍需以外,無非是做些安撫、體恤百姓的事。劉邦聽后,總是默不作聲。門客說:“公不久要滿門抄斬了。你的位已經(jīng)到百官之首,皇上還有什么可以再封給你的呢?您深得百姓的愛戴,百姓都擁護您,以此安撫百姓。現(xiàn)在皇上之所以問您的起居動向,就是害怕您借助關(guān)中的民望有什么不軌行動啊!試想,一旦您乘虛號召,閉關(guān)自守,豈非將皇上置于進不能戰(zhàn),退無可歸的境地?現(xiàn)在您為什么不以不賤價,強行購買民間田宅,故意讓百姓罵您、怨恨您,為您制造一些壞名聲。這樣,皇上見您不得民心,才會對您放心啊”!
劉邦平定了黥布的叛亂,返回長安。百姓們攔路上書告狀,控告相國用低價強行購買民間的土地房屋,價值數(shù)千萬之多。劉邦回到宮中,蕭何前來拜見。皇上笑著說:“當相國的竟然侵奪民眾的財產(chǎn),為自己謀利”!把百姓們的控告信全部交給相國,說道:“你去向民眾謝罪吧”!蕭何乘機請求:“長安一帶地方狹窄,而上林苑中空的地很多,白白地拋荒,希望下令讓民眾進去耕種,收成后糧食歸耕者所有,禾秸則不許收走,留下來作苑中禽獸的食料?!眲畲笈骸澳愦笫丈倘说呢斘?,卻來討取我的上林苑”!于是就下令把相國交給廷尉拘禁起來,還給他上了刑具。
幾天后,一位姓王的侍衛(wèi)從劉邦,問道:“相國(指蕭何)犯了什么大罪,陛下怎么突然把他關(guān)起來了呢”?劉邦說:“當年李斯擔任秦始皇的宰相,辦了好事歸功于秦皇,有了錯誤就自己承擔。如今相國大量接受那些下賤的商人們的金錢,卻來為百姓求取我的苑林,想以此來討好百姓,所以我要把他關(guān)起來治罪”。

王侍衛(wèi)說:“要說在自己的職責范圍之內(nèi),如果有對民眾有利的事,就為他們向陛下請求,這本來就是宰相應做的事情,陛下怎么會懷疑到相國接受了商人的賄賂呢?如果當初陛下與楚軍交戰(zhàn),相持不下的時候。還有陳豨、黥布反叛時,相國留守關(guān)中,如果微存異心,只要稍有舉動,函谷關(guān)以西的地盤就不屬陛下你的了。相國不在當時為自己謀取利益,難道現(xiàn)在會貪求那些商人的金錢嗎?再說秦皇正是因為不知道自己的過錯,而失去了天下的。李斯為主上分擔過錯的做法,有什么值得效法和稱道的呢”?劉邦聽了,盡管不高興。但還是放出了蕭何。
蕭何后來還有幾次下獄,最終逃過一劫。通過教訓,蕭何后來不得不故意貪污,貪戀美色。當然,如果不是劉邦認為他不過爾爾,因為劉邦堅信貪財好色之徒終究會難成大器的。否則,他才不會免去蕭何一死的。


這其實是一個需要后見之明的問題,無數(shù)的理由可以憑借時間的優(yōu)勢解釋已經(jīng)被揭曉的謎題,而且都可以令人覺得的如此完美,以至于仿佛美國的股市---成功的預測了美國經(jīng)濟五次經(jīng)濟危機中的九次!所以,哪怕是后見之明也需要理清事實與臆想的邊界。因此不妨從韓信、英布如何不容于劉邦來回看蕭何之幸運在何處。
一、韓信、英布的不幸
韓信、英布以及彭越都是中途加入劉邦陣營“同功一體”的人物,戰(zhàn)功之大足以讓劉邦裂土封疆來回饋,垓下之戰(zhàn)前劉邦不得的不用張良計許以封地才換的了韓信、彭越的支持,或許這也不過是讓他們劃定了較大的葬身之地?!妒酚洝分袑n信和英布的被害都是突兀的指出“被人告發(fā)謀反”以至最后喪命,但是這里不能忽略的細節(jié)是韓信、彭越都直接死于呂后之手,只有英布是兵敗后被長沙哀王吳回(吳芮之孫) 派人誘殺,與其說是劉邦不容韓信和英布、彭越,不如說是呂后不容此三人,尤其是彭越本已經(jīng)被劉邦只判流放,卻被呂后蓄意除掉。由此觀之,韓信、英布所以見害大致歸因如下:其一都是中途加入劉邦,不能與之產(chǎn)生更為密切的情感共鳴;其二都極具戰(zhàn)斗力并富有戰(zhàn)功,為劉邦、呂雉所忌憚,而且劉邦對韓信的防范應該是自始至終的;其三彼時項羽已除,大有“鳥盡弓藏”的意味,劉邦臨終時呂雉問的是蕭何之后誰可接替,但沒有問周勃后誰可接替,很大程度可以理解為對武將的排斥至少是壓制,而此策略應該更早的開始執(zhí)行于項羽被除掉之后。
二、蕭何的幸運
蕭何至少曲折的避開了某些陷阱所以可以更長久的走下去,首先蕭何與劉邦有布衣之好,劉邦到咸陽服役蕭何贈款最多“吏皆送奉錢三,何獨以五”,以至于劉邦大封功臣時刻意對蕭何偏袒,這樣的特遇是絕無僅有的; 其二蕭何沒有帶兵的經(jīng)歷,其以小吏封侯甚至被司馬遷所嘲笑“錄錄未有奇節(jié)”不容易引起劉邦以及呂后的忌憚,更為重要的是蕭何在廢立太子的問題上沒有和呂后對立,不至于遭到呂后背后的嫉恨和暗算;其三是蕭何懂得自污以自保,《史記.蕭丞相世家》中多記記載了蕭何自保的方法:劉邦帶兵在外,蕭何遣自己子弟隨從出征以示忠誠;劉邦征討英布,蕭何故意收受賄賂以表無異志;劉邦欲除韓信,蕭何不惜以自己的名譽為誘餌欺騙韓信踏進呂后的圈套;其四、蕭何的理政能力為劉邦和呂后所依仗,不僅表現(xiàn)在戰(zhàn)時蕭何可以為前線輸送源源不斷的兵源跟是表現(xiàn)在呂后問計劉邦時,獨獨提到丞相如何選人,唯恐蕭何留下的職位無人可以勝任;其五蕭何對自己的處境有清醒的認識,在言及后世兒孫時,他說后世賢達就會學習我的簡樸,不賢達有再多的財產(chǎn)也會為人所得,這雖是對后世的豁達態(tài)度也可看做是對其當前處境的憂慮。
當初劉邦下問自己何以和天下時,對高起、王陵批判項羽“得地而不予人利”的否定也許就注定了韓信等人命運---否認分封制,推行郡縣制必然要重新劃分原有的蛋糕以及享用蛋糕之人的歸屬。

早在劉邦是平民百姓之時,蕭何與劉邦的關(guān)系就非常親密,而劉邦起義之后,蕭何對自己的定位就始終非常清楚——他就是要當二把手。
當劉邦攻克咸陽之時,別的將領(lǐng)都去爭搶財物,只有他去秦朝丞相府搜集秦朝的律令、圖書、地圖等等。劉邦發(fā)動垓下之圍消滅項羽之后,曾經(jīng)想評蕭何為第一功臣,而大臣們都不樂意,說我們整天披堅執(zhí)銳,刀頭舔血,憑什么讓一個文職官員當?shù)谝还Τ肌?/p>
劉邦的解釋是:“第一、像打獵時一樣,追逐狡兔的是狗,指揮狗的則是人,你們是功狗,蕭何是功人;第二、你們頂多帶著兩三個家人一起追隨我,而蕭何則在我身上押了全族數(shù)十口人的姓名;第三、我常常打敗仗,但是蕭何始終堅守關(guān)中之地,有他在,我才能在慘敗之時仍然可以東山再起?!彼裕瑒钭罱K把蕭何封為酂侯,位居大漢開國第一功臣之位。
然而,劉邦和蕭何這兩個老戰(zhàn)友,也曾經(jīng)出現(xiàn)嫌隙——在蕭何獻計出掉韓信之后,就有人去他家吊喪,說他要大難臨頭了,在經(jīng)過這個門客的解釋之后,蕭何才想明白——即便是生死之交,也難免在權(quán)利和利益面前決裂,于是他開始自污名節(jié),想方設法讓長安城的老百姓說他的壞話。劉邦雖然曾經(jīng)囚禁蕭何數(shù)日(下相國廷尉,械系之,數(shù)日),但其實是對蕭何更放心了。
在漢初眾多功臣之中,論名節(jié)蕭何雖然比不上張良,但也算是善始善終了。

劉邦殺韓信,有殺韓信的原因;斬英布,有斬英布的理由;放過蕭何,自然也有放過蕭何的依據(jù)。
對待古人,后人們常常有一些誤解,以為劉邦功成名就,就要殺盡那些功臣,然后劉姓一家獨大,這其實是天大的誤會。
從心理層面而言,劉邦越不殺人自然越好,他并沒有殺人的愛好,自己當天子,有諸侯守四方,他難道不樂得其成?他不也曾感嘆“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嗎?
能夠少殺一個人,便多一個守四方的猛士,何樂而不為?他也不是動不動就殺人,他也不是逮誰就殺誰,他殺人的原因,都是消除威脅,鞏權(quán)固位,確保劉姓長治久安。
劉邦當了皇帝,自然希望文能治國,武能安邦,大家和睦相處,共享太平。然而,韓信有幾個事情是讓劉邦很早就起了戒心,并直接導致后來下手剪除。
當年,韓信齊地還沒完全平定,劉邦在鴻溝與項羽對峙,正被項羽打得焦頭爛額,滿腹郁悶的時候,韓信伸手向劉邦要求封齊王,伸手要已經(jīng)犯忌,還在這個時候要,讓劉邦大怒,從此有了戒心。
劉邦打敗項羽后,南面而王,從容稱帝,隨即著手清除項羽殘余,而韓信不知就里,卻收留項羽大將鐘離眛在自己的楚王府,這不說他包藏禍心,有謀反之意,至少與劉邦的意愿嚴重違背,如果說韓信要求封王讓劉邦有了戒心,那么,韓信收留敵人,便讓劉邦起了殺心,最后被殺,韓信自身是有原因的。
而英布被斬,則是因為他主動反叛了,平叛殺頭,很多帝王都是這么干的。
但蕭何就不同了。蕭何本來就是文臣,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這是他的工作,他手下并沒有建制軍隊,所以對劉邦不會構(gòu)成大的威脅。同時,蕭何低調(diào),懂得表忠。劉邦曾經(jīng)幾次懷疑蕭何,蕭何幾次從容應對。
劉邦與項羽相持京索時,戰(zhàn)斗激烈,劉邦卻再三派者使回關(guān)中,“慰勞”蕭何,表面慰勞,實則試探,表面關(guān)心,實則懷疑。
蕭何在身邊人的勸說下,將兄弟子孫侄中能夠打仗的人全部送到劉邦軍前效力,表明與劉邦同生死、共存亡的決心和忠心,劉邦大為高興,危機迎刃而解。
后來,劉邦在外平叛的過程中,又十分突然地將蕭何由丞相重用為相國,加封食邑,安排專門的衛(wèi)隊給他護衛(wèi),蕭何知道劉邦又不放心自己了,不但推辭封賞,還捐出家產(chǎn),作為軍費,劉邦欣然笑納。
為了消除劉邦的戒心,本來公正立法的蕭何,甚至低價強買民田、民宅,還放高利貸,自損形象,讓劉邦安心。
蕭何為了讓劉邦放過自己,也實在是殫精竭慮,煞費心機。讓劉邦“獨獨放過”,確實也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劉邦之所以能在與楚霸王項羽的交鋒中,取得最后的勝利,并且還在之后成功的建立西漢王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劉邦的禮賢下士和善于用人,使得很多的人才,都到了劉邦這一邊,這些人才也幫助了劉邦建立了天下。

不過劉邦成為皇帝之后,也免不了有了皇帝的多疑。為了防止跟隨自己打下的功臣們?nèi)蘸蠊Ω哒鹬?,造成無法收拾的局面。劉邦在登上皇位不久后,開始集中精力鏟除一些功勞較高的功臣。
因此臧荼和張敖以及韓信等多位功臣先后被處死,英布也是因為看到之前的一些功臣被處死,受到刺激,決心起兵反叛,不過最終英布還是失敗了,英布在兵敗后,選擇了逃往番陽,在番陽被他人所殺,就此英布的叛亂正式得以平定。
按照功勞來說,蕭何的功勞是最大的,按照常理來說,蕭何應該是最先被殺的,可是蕭何卻安然無恙,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漢高祖劉邦在后來獨獨放過了蕭何呢?

正式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說一下蕭何的經(jīng)歷和他的功勞。
蕭何因為早年間在劉邦的家鄉(xiāng)沛縣擔任主吏掾,主吏掾幫助縣令分擔一些日常事務的,加上蕭何性格隨和和懂得識人,因此結(jié)交了不少的朋友,其中就有當時的劉邦,樊噲,曹參,以及夏侯嬰和周勃等人。
由于他們年齡相近,有著很多的共同話題,使得蕭何和這些人很快就成了莫逆之交,尤其是對劉邦感情,那是更不一般,在劉邦有過錯要被處罰的時候,蕭何總是用自身的職權(quán)來袒護劉邦。

劉邦在做亭長的時候,奉命押送一些囚犯去往驪山,為秦始皇嬴政,修建皇陵。修建皇陵不僅辛苦,還是一個掉腦袋的事情。因為陵墓涉及皇家機密,不能夠被外人所知,因此往往會在陵墓竣工之后,將修建陵墓的勞工們殺掉。
劉邦押送的這些囚犯們,也是知道自己有去無回的,因此大部分的囚犯都在半路上選擇了逃跑,劉邦面對這種情況,也是無力解決,在之后行進到豐鄉(xiāng)大澤時,劉邦索性就將剩余的囚犯全部放掉了,叫他們逃生去了,當然他自己也要去逃命了,因為沒交上相應的人數(shù),他也是要被殺頭的。
在劉邦放走的這些囚犯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愿意跟隨劉邦一起走,劉邦與這些愿意留下的人,一起進行了短暫的把酒言歡,在短暫的把酒言歡過后,繼續(xù)往前行進,在行進到一處沼澤地時,劉邦和其他人選擇了停下,為了保險起見,劉邦派一個人先往前行進探路,也為了看前面的路況。

走在最前面的人回來報告情況,說前面有一條大蛇橫在路中間,咱們還是換一條路再走吧,此時劉邦因為行進路程較遠,加上之前喝的酒較多,酒勁上的愈發(fā)厲害,此時劉邦已經(jīng)跟醉了沒什么區(qū)別,劉邦下令繼續(xù)前進,而且快速的走到隊伍的最前面,在見到大蛇之后,拔下身上的劍,沖大蛇砍去。
很快大蛇就被劉邦的劍斬成兩截,前面的道路也隨之打開,在道路打開之后,劉邦一行人又往前行進了好幾里,劉邦因為行進時間太長,加上酒勁越發(fā)的上頭,最終堅持不住,醉倒在地上。
走在后面的人經(jīng)過斬蛇的地方,看見一個老婦人在哭泣,有人因為好奇,忍不住的問了老婦人哭的原因,老婦人回答是因為有人殺了她的兒子,那條大白蛇就是她的兒子,她的兒子原本是白帝之子,幻化成大白蛇,擋在路中央,如今她的兒子被赤帝之子所殺,因為傷心,因此才哭的。

這些人認為這位老婦人是在編故事打趣他們,正要打她的時候,這位老婦人卻消失不見了,這后面的人在與劉邦會合以后,將此事告訴了劉邦。
劉邦聽完他們的描述后,雖然表面上云淡風輕,但是心里卻暗自高興,此后劉邦開始變得自負,而追隨劉邦的人也開始漸漸的畏懼了劉邦。
說完劉邦那邊的情況,我們來說一下此時沛縣這邊的情況,劉邦擅自放走派往驪山修建皇陵的囚犯們的消息,被沛縣縣令知道后,沛縣縣令大發(fā)雷霆,因為劉邦逃亡在外,只能捉拿劉邦的妻子呂雉入獄,呂雉在入獄之后沒多長時間,因為有蕭何和曹參的保釋而出獄。
公元前209年七月,陳勝和吳廣二人因為不堪忍受秦朝的暴政,選擇了在大澤鄉(xiāng)發(fā)動起義,在陳勝和吳廣發(fā)動起義后,全國紛紛開始了起義,一時間天下大亂,群雄并起。

身在沛縣的蕭何和曹參等人,覺得秦朝的暴政持續(xù)不了多久,也想要推翻其統(tǒng)治,就連沛縣的縣令也都有這樣的想法,于是他將蕭何和曹參招來,商議密謀起兵之事,蕭何建議沛縣縣令找逃亡在外的沛縣人,作為首領(lǐng),領(lǐng)導起兵之事,這樣百姓才能夠追隨。
沛縣縣令覺得蕭何的建議十分有理,因此派人將逃亡在外的人找了回來,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劉邦,可是在劉邦馬上就要回到沛縣時,沛縣縣令卻反悔了,不僅將劉邦拒于城外,還想要殺了曹參和蕭何等人。
沛縣縣令的這種行為,徹底激怒了劉邦和蕭何等人,劉邦用書信號召沛縣的百姓們殺了縣令,最終沛縣縣令被百姓們所殺,在殺完縣令之后,百姓們打開城門,迎接劉邦,在劉邦進入城中之后,劉邦召集百姓們,商量起兵大計,在這次的商議之中,劉邦也被推舉為首領(lǐng),就此開始正式領(lǐng)導起義。

劉邦也正是因為有了蕭何和其他人幫助,使得他們最終成為了最先進入咸陽城中,滅掉秦朝的軍隊,被當時實力最強的西楚霸王項羽,封為漢王,掌管荒涼偏僻的巴蜀之地,劉邦和蕭何等人在去往封地的途中,遇上了從西楚霸王營中逃出的韓信,不過劉邦并沒喲重視韓信,只是派韓信去管糧食。
韓信見受不到重用,一時間十分失望,心情也十分壓抑,于是選擇了散心,也正是在散心的時候,得以結(jié)識到了丞相蕭何,蕭何與韓信進行了一番交談,也正是在這一番交談中,蕭何發(fā)現(xiàn)了韓信的才能,于是向漢王劉邦舉薦,只是一直沒有引起漢王劉邦的重視。
韓信也因為在漢王劉邦的軍營中,無法得到重用,因此選擇了逃走,蕭何在聽說韓信逃跑的消息后,因為事發(fā)突然,蕭何并沒有來得及向漢王劉邦稟報情況,就去追韓信了。

直到漢王劉邦有事情找蕭何商議的時候,派人去找蕭何的時候,派去的人說蕭何逃跑了,劉邦驚訝之余也十分著急,立即派人去尋找蕭何,蕭何這邊,經(jīng)過蕭何的快馬加鞭,在后來追上了韓信,韓信在見到蕭何時,并不高興,因此在蕭何找他回去的時候,韓信也并沒有理蕭何。
直到劉邦派的人趕到后,在蕭何和劉邦所派之人的努力下,韓信終于被勸回,也正是經(jīng)過這一番事情之后,韓信得到重用,被劉邦拜為大將軍,劉邦也正是因為重用韓信之后,加上蕭何的謀略,使得劉邦在后來打敗了西楚霸王項羽,成功的奪取天下。
在消滅項羽之后,劉邦被眾人推舉為皇帝,于是劉邦在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的這一天,選擇了稱帝,史稱漢高祖,劉邦在稱帝之后的論功行賞中,定蕭何為首功,將他封為為酂侯,漢高祖其他大臣們并沒有任何的異議,因為蕭何的貢獻,確實可以被立為首功,蕭何也因此排在眾位功臣之首,被稱為開國第一候。

在劉邦坐上皇位之后,就對這些有著重要貢獻的大臣們,產(chǎn)生了猜忌之心,尤其是像韓信這種手握兵權(quán)的功臣,更是成為了漢高祖劉邦的心腹大患,漢高祖劉邦先是降韓信的爵位,之后更是以其他罪名,將韓信押解回京,并且軟禁起來,并且趁機削去了韓信的兵權(quán),這些都令韓信十分不滿,于是之后的韓信選擇了稱病在家。
之后因為陳豨起兵謀反,韓信再次被推到風口浪尖,因為陳豨與韓信一直較好,二人經(jīng)常來往,加上此時韓信被家中的屬下告發(fā),說陳豨起兵謀反是韓信出的主意,二人約定理應外合,準備在后來某一天的夜里,假傳圣旨,將皇后呂雉和太子劉盈殺掉,然后一起平分天下。
皇后呂雉收到韓信屬下的告發(fā)信后,覺得此事重大,自己拿不定主意,于是派人找來蕭何商議,經(jīng)過二人的商議,最終有了對策,只是這對策還是要由蕭何去執(zhí)行。

蕭何去往韓信的府中,將劉邦得勝回朝的消息,告訴了韓信,并且好言相勸韓信,去進宮朝賀,蕭何對韓信有知遇之恩,也正是因為蕭何,韓信才有今天的地位,因此對于蕭何的話,韓信自然是聽從的,于是選擇跟隨蕭何進宮朝賀。
蕭何和韓信進宮之后,先是來到了皇后呂雉的宮中,進行了拜見,皇后呂雉見到韓信后,先是十分客氣的與韓信交談了一會,在時機成熟后,讓埋伏好的刀斧手,將韓信殺死,為了徹底鏟除韓信的后患,皇后呂雉還將韓信的三族一股腦的進行了鏟除。
蕭何協(xié)助皇后呂雉殺死韓信,就此消除了漢高祖劉邦的心腹大患,漢高祖劉邦十分高興,對于蕭何也是更加的恩寵。不過這也只是表面上的恩寵,心里對于蕭何還是十分猜忌的。

不然也不會在之后因為一件小事而懷疑蕭何,將蕭何進行短暫的囚禁,后來又將蕭何放出,經(jīng)過此番劫難的蕭何,在之后一直對國事保持沉默的態(tài)度,而且對漢高祖劉邦也是更加的更加的恭敬,加上此時的蕭何年事已高,已經(jīng)掀不起什么風浪了,漢高祖劉邦也就此對蕭何放下疑心。

英布天生反骨,韓信自命不凡。
反觀蕭何,自起事便不嫌棄劉邦草莽出生,死心追隨,兢兢業(yè)業(yè),恪盡職守,全力助推劉邦霸業(yè)。
這告訴我們?nèi)松钪匾氖轮槐闶钦覝首约旱奈恢煤头较颍?br/>
然而如何才能找準自己的位置?古往今來多少風流人物的親身實踐告訴我們這真的很難!但收起自己的鋒芒,適時謙卑是一定沒錯的。

山野老人解讀兩漢三國,與您一起體會歷史新感覺。
劉邦殺韓信,斬英布,為何獨獨放過了蕭何呢?
韓信、英布、蕭何等三人都是西漢的開國元勛。
劉邦殺韓信、斬英布,為何獨獨放過了蕭何,這里的原因很多,但是主要原因主要是三點:
一,本質(zhì)問題是蕭何與韓信、英布相比地位不同。
韓信、英布等二人是諸侯王,他們有地盤,手握兵權(quán),這本身就對劉邦的西漢具有潛在的威脅。
蕭何盡管職位上是丞相,地位很高,但是手里沒有兵權(quán),對劉邦的威脅比起韓信、英布來算不上威脅。
對于這一點,賈誼曾對文帝劉恒說過。
賈誼對文帝劉恒說:“我私下考察以前的事情,大多都是實力強大的諸侯王先反叛?;搓幒铐n信稱王于楚,勢力最強,就最先反叛。英布依靠淮南國的勢力,才敢反叛?!?/p>
賈誼還說:“如果當初將樊噲、酈商、周勃、灌嬰等人封為諸侯王,他們也會反抗。如果當初只是封韓信、英布等為諸侯,手里沒有兵權(quán),他們就是到了今天也不敢反叛?!?/p>
二,關(guān)鍵問題是蕭何與韓信、英布相比沒有野心。
劉邦長年在外征戰(zhàn),對蕭何也產(chǎn)生過不信任。
劉邦曾經(jīng)因為擔心蕭何反叛自己,將蕭何關(guān)進死牢。
關(guān)進死牢的蕭何,對劉邦并沒有任何怨言,反而覺得劉邦這樣做,有他的理由。
蕭何曾說:“要是我是他劉邦,劉邦是我蕭何。 我長年在外征戰(zhàn),也會懷疑長期在后方的劉邦會有異心。現(xiàn)在劉邦將我關(guān)進死牢,過一段時間,自然會放我出去。因為劉邦憑借他的智慧,會相信我不會有野心?!?/p>
劉邦將蕭何關(guān)進死牢后,劉邦身邊的衛(wèi)尉對劉邦說:“當初陛下長年與楚國作戰(zhàn),丞相堅守關(guān)中,如果當初丞相有異心,只要一跺腳,關(guān)中就不是陛下的了。當初丞相對陛下都沒有異心,現(xiàn)在丞相怎么會有異心呢?”
于是劉邦放了蕭何。
走出死牢的蕭何仍然對劉邦忠心耿耿。
三,具體問題是蕭何與韓信、英布相比,具有破解危機的智慧。
劉邦這種人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quán),對身邊那些身居高位的人是十分謹慎的。
劉邦不但懷疑過韓信、英布等諸侯王,同樣懷疑過蕭何。
韓信、英布等面對劉邦的懷疑,沒有化解危機的智慧。
陳豨造反,劉邦御駕親征。
劉邦擔心自己離開京城后韓信趁機造反,想帶著韓信一起出征。
韓信也深知劉邦的用意,但是沒有智慧化解這一危機,反而是借口有病拒絕了劉邦的命令,這讓劉邦進一步懷疑韓信反叛的野心。
剿滅韓信與彭越后,英布整日提心吊膽。
之后呂后將彭越剁成肉醬,并將肉醬其裝入瓶內(nèi),送一瓶給英布,以此激怒英布。
英布面對呂后的威逼,沒有智慧化解這一危機,反而被激怒,公開反叛劉邦。
蕭何就不同。
劉邦在前線征戰(zhàn),擔心蕭何趁此反叛。
為了防止蕭何反叛,劉邦派使者拜蕭何為相國,增封食邑五千戶,派士兵五百人、都尉一人為相國衛(wèi)隊。
蕭何知道這是劉邦懷疑自己有反叛之心。
蕭何面對這種狀況,十分從容。
蕭何謝絕封賞,并將家中所有財富捐獻給劉邦,但是將衛(wèi)隊留下了。
劉邦對此十分高興。
蕭何本身就不需要什么衛(wèi)隊,蕭何之所以留下衛(wèi)隊,就是知道劉邦派衛(wèi)隊來,不是讓衛(wèi)隊來保護自己,而是監(jiān)視自己。蕭何讓衛(wèi)隊留下監(jiān)視自己,讓劉邦放心。
綜上所述,劉邦之所以殺韓信、斬英布,放過蕭何,從客觀上看,蕭何與韓信、英布的地位不同。因為地位不同,蕭何相對來說,對劉邦的潛在威脅的強度要低很多。從主觀上來說,蕭何沒有反叛意識,而韓信、英布等人潛意識里還是具有反叛意識。從能力上看,蕭何具有化解危機的智慧,而韓信與英布這方面的智慧稍微有些欠缺,或者說叫做德不配位。

對于劉邦來說,丞相蕭何和異姓諸侯王韓信、英布等人是完全不同性質(zhì)的兩號人。
一、從蕭何來說,他是位文臣,手中沒有始終沒有掌握兵權(quán),也沒有自己行政管理的地盤,他并沒有反叛劉邦的實力,劉邦為什么要殺這樣依仗并無危險的得力助手呢?當然,劉邦也不是沒有懷疑過蕭何,而且是多次。楚漢戰(zhàn)爭期間,劉邦在前線打仗,蕭何在后方擔負供給前方后勤,替劉邦看守大后方的重責,盡管蕭何兢兢業(yè)業(yè),但劉邦戒備蕭何變心竊取其后方的疑心時時存在,蕭何在門客的提示下,為送家人,出家財支援前線的作戰(zhàn),漸漸地消除劉邦的戒心。
劉邦稱帝后,隨著陳豨等人的反叛,劉邦對所有人都有疑心。在消滅英布前后,劉邦甚至懷疑蕭何收買天下人心,還將蕭何打入大獄。但無論如何,劉邦對蕭何疑心也好,懷疑也罷,都屬于內(nèi)部層面的敲敲打打,并無除掉之心。
二、從韓信、英布的異姓王來說,他們存在性質(zhì)與蕭何比可是大大地不同。韓信、英布不僅僅是驍勇的武將出身,重要的是他們手中握有有地、有錢還有重兵,從一般意義說,這些人是從劉邦手中分得一份權(quán)利,而且這些人的存在就等于在劉邦身邊放了即可不定時引爆的炸彈,就說劉邦能安心嗎!
不僅如此,這幾個讓劉邦不省心的異性諸侯王,不僅在劉邦稱帝前要挾過(韓信討要齊王,垓下決戰(zhàn)前再次要挾),在稱帝后也有不安分(臧荼反、韓信藏匿朝廷通緝要犯鐘離眛并陳兵炫耀)不聽話的表現(xiàn)。而作為天子的劉邦,他掌有天下生殺大權(quán),您說韓信、英布等人不死行嗎?

我是講歷史的生物學家,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下。
韓信、英布是漢初名將,也是劉邦能夠立國稱帝的關(guān)鍵功臣,但他們卻都被劉邦誅殺。而蕭何被劉邦立為諸功臣之首,卻得以善終。劉邦之所以會區(qū)別對待功臣們,最重要的因素是他們的角色不同。
劉邦的功臣根據(jù)親疏可以分成兩大集團,一是劉邦起家的班底,以蕭何、樊噲、周勃等人為代表,他們是劉邦的同鄉(xiāng),起事前便交情匪淺,深受劉邦信賴。二是半路加入的人馬,韓信、英布和另一名將彭越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大多有自己的部屬,獨立性較強,彼此也有戒備,他們和劉邦的關(guān)系更像合作,而不是單純的從屬。
整體來看,至少劉邦在世時,第一個集團的人基本都得到了重用,劉邦也給予了極高的信任,結(jié)局大都不錯。而第二個集團的人則始終為劉邦忌憚,導致他們鮮有人得到善終。
劉邦稱帝后,將第一集團的人大都安置在中央,成為漢帝國的核心決策層,第二集團的人則封王,坐鎮(zhèn)地方。
蕭何被立為相國,大漢帝國的百官之首,劉邦給予了他最高的待遇。韓信則先后被封齊王和楚王,英布被封淮南王,成為割據(jù)一方的大佬。
三人中,韓信最先出事了。劉邦先是將韓信從根基深厚的齊國趕到楚國當王,后來將騰出來的齊國封給了自己的長子劉肥。再后來有人舉報韓信謀反,劉邦果斷誘捕了韓信,可后來也沒查出什么實質(zhì)性證據(jù)。劉邦就找了些小罪名廢了他的王號,將楚國劃給劉氏諸侯劉交和劉賈,韓信降為淮陰侯,軟禁在了長安。后來韓信鼓動邊將陳豨造反,結(jié)果走漏了消息,彼時劉邦不在長安,留守的呂后便誅殺了這位“兵仙”。
韓信死后不久,梁王彭越也因有謀反嫌疑被誅殺,身死國滅,梁國給了劉恢。兔死狐悲的英布坐不住了,直接宣告起兵。當然,最后英布還是失敗了,劉邦趁勢將淮南國分給了劉氏子弟。
劉邦誅殺韓信、英布的過程中,伴隨的是對領(lǐng)地的重新劃分。他們是不是真的要造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有能力造反,劉邦要將他們的土地和人口納入漢室的統(tǒng)治之下。就算他們不造反,劉邦也要逼他們造反,或者主動出擊找點證據(jù)出來。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韓信們必須死。
蕭何雖然也遭遇過信任危機,甚至被捕入獄過。除了對付蕭何,劉邦還曾計劃誅殺自己的連襟樊噲。但這些只是劉邦臨死前對手下這幫老伙計的敲打,要讓他們對皇室始終心存敬畏。從后來的事態(tài)發(fā)展看來,劉邦的安排都發(fā)揮了作用,權(quán)力順利過渡到呂后母子手中。無論是早被消滅的異姓王,還是身邊的軍功集團,都沒能威脅到劉邦創(chuàng)立的皇權(quán)。

劉邦也不是逮誰就滅。
韓信英布都是有封國的,比之賞給蕭相國的不知大了多少。韓信英布有了自己的封國就容易跟劉邦生出二心,關(guān)系不好處,天天的你猜忌我、我猜忌你。別說異姓王,就是同姓王最后也要鬧得不可開交。做王的唯恐皇帝的奪了自己國,皇帝則生怕做王的造自己的反。一邊想,這幾個都不老實呢,得控制。又一邊想,怎么辦,步步緊逼啊,不是我負他,原本就是他負了我,老子不要太被動,反了吧。韓信英布都是這么反的,就是結(jié)果都沒干過劉邦呂后。
而蕭何,那么老老實實,那么兢兢業(yè)業(yè),一直力求與劉邦保持同心同步,這樣一個人為啥要殺他呢。

韓信、英布是漢初三大名將,相對來說,武將對皇帝危脅大,而且有人控告韓信謀反被殺。英布是造反被殺。
蕭何也曾遭到劉邦懷疑,他釆取“自污”方式,才逃避了劉邦破害。蕭何也被抓起來過,是劉邦身邊保衛(wèi)隊長提醒,劉邦才放了蕭何。
韓信是武將,脫離項羽集團后加入劉邦集團的。齊國在酈食其勸說下同意歸順劉邦,韓信卻偷襲齊國,導致酈食其被烹。韓信攻占齊國后要求做齊王。垓下之戰(zhàn)初期,韓信和彭越兩個人都不率軍隊過來攻打項羽,是劉邦承諾打敗項羽后給兩個人增加了土地面積管轄范圍才率軍隊過來的。劉邦改封韓信為楚王,韓信收留原項羽手下大將鐘離眜,有人控告韓信謀反,劉邦釆用陳平計策,抓住了韓信,降為淮陰侯。劉邦去平定陳豨叛亂時,韓信府里人的兄弟控告韓信和陳豨勾結(jié)造反,呂后和蕭何聯(lián)合擒殺了韓信。
英布是項羽手下,項羽分封英布為九江王,后來英布歸順劉邦,被封為淮南王。西漢建立后,劉邦殺掉韓信、彭越后英布有疑心了,擔心劉邦下一步會殺掉自己。英布有了反叛準備。中大夫賁赫到劉邦那里控告英布謀反。英布殺了賁赫全家然后造反了。劉邦打敗了英布,但在平叛過程中受了箭傷。英布逃到江南,被長沙哀王吳回派人誘殺。

我認為有幾個原因:
一、蕭何沒有謀反的能力
所謂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蕭何居中籌劃、運籌帷幄是一把好手,但要說讓他親自帶兵打仗,就有些難為他了。在劉邦斬白蛇起義,直到奪取江山的全過程,蕭何都是以謀士、管家、文臣身份存在的。所以,在劉邦看來,蕭何不帶兵,造反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那也就沒有殺他的理由。
二、蕭何還有大用
劉邦打江山主要靠韓信、英布他們,但到坐江山的時候,就大量需要蕭何這樣的文臣謀士了。漢王朝建立后,正是靠蕭何作為丞相,制定律法,里里外外治國理政的,蕭何也深得劉邦的信任和倚重,所以這時候要除掉蕭何,除非劉邦是瘋了。就算狐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那也輪不到蕭何。
三、蕭何與劉邦關(guān)系非同一般
蕭何與劉邦是在沛縣時候的老鄉(xiāng),彼此知根知底,劉邦也特別信任他這班老哥們。從劉邦建國后殺功臣的情況看,基本都是后來才投靠他的,本身就桀驁不馴、自身還有一定勢力范圍的,比如韓信、英布、彭越等人。而蕭何、曹參、樊噲等人則自始至終都是劉邦的人。知根知底的老鄉(xiāng)用起來總是放心的,殺了自己人,你用誰???
蕭何月下追韓信
四、蕭何懂得明哲保身
事實上,蕭何很是懂得功高震主和鳥盡弓藏的道理的。當年劉邦在外征戰(zhàn),蕭何留守后方的時候,也不是沒有懷疑過蕭何的忠心。聰明的蕭何便故意搞出一些貪污腐敗的事情,破壞自己的名聲,也讓劉邦放下了對他這個大功臣的猜忌。還有捕殺韓信的時候,他也是積極配合的,不顧與韓信的舊情,這一點上也取得了劉邦的信任。劉邦呂后在世的時候,蕭何一直畢恭畢敬、謙虛謹慎,沒有居功自傲,這讓劉邦更是滿意,也就減少了猜忌。
時刻明白自己的處境,和上司始終統(tǒng)一思想,讓自己始終有利用價值而沒有危害,知敬畏、懂進退,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正是蕭何得以善終的原因。
參考:《史記》等。

劉邦鏟除異姓王,是因為他們野心大,目無國法,蕭何老誠持重,做事低調(diào),被敲打一番后,逃過一劫得以善終。
漢高祖劉邦是平民出身的皇帝,打下江山后實行休養(yǎng)生息,輕徭薄賦政策,使凋蔽的社會經(jīng)濟重新煥發(fā)了勃勃生機。
但是,劉邦也有一個心病,一些異姓王們擁兵自重,占據(jù)遼闊土地,"不循漢法",讓劉邦非常頭痛。
床榻之側(cè),豈容他人鼾睡邪?為了加強中央集權(quán),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鏟除異姓王是必須的。
漢初異姓王有韓王信,燕王藏荼,趙王張耳,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長沙王吳芮和楚王韓信,燕王盧綰等八人。
八個異姓王中,有一部分是劉邦封的,有一部分是項羽封的十八個諸侯王之一。
裝漢戰(zhàn)爭時,劉邦實力不強,于是,團結(jié)一切可以團結(jié)的力量,建立反楚統(tǒng)一戰(zhàn)線,屬于為了自己的利益報團取暖,對漢朝沒啥歸屬感。
這些異姓王擁立劉邦稱帝,在自己封地內(nèi)是一手遮天的老大,自行發(fā)布命令,和朝庭分道楊鑣只是時間問題。
燕王藏荼是第一個被打趴下的異姓王,藏荼本項羽舊部,封遼東王,見項羽不行了投了漢王劉邦,是個機會主義者。
劉邦翻江倒海搜捕項羽舊部,藏荼
深感憂慮,起兵造反后被滅,封地給了燕王盧盧綰。
楚王韓信是劉邦封的,因功高蓋主,被貶為淮陰候。韓信仍不識時務搞小動作發(fā)勞騷,被呂后滅了三族。
梁王彭越見劉邦對異姓王下手,心中恐懼不敢見劉邦,被貶為庶民,還想落葉歸根,結(jié)果被殺。
韓王信和燕王藏荼一樣,都是受猜忌后逃往草原,一個被殺,一個客死他鄉(xiāng)。
趙王張敖娶了魯元公主,因劉邦對女婿態(tài)度輕慢,張敖手下人刺殺劉邦失敗,張敖受牽連,被貶為宣平侯。
梁王彭越死后,淮南王英布兔死孤悲起只造反,劉邦御駕親征打敗了英布。
長沙王吳芮聰明沒有野心,把兒子分散到各地,又把軍權(quán)上交,還把造反的女婿英布殺了獻給劉邦,向劉邦表明了自己的立場。
因此,劉邦沒有動長沙王吳芮,吳芮會做事,行為低調(diào),成為異姓王中唯一得到善終的人。
蕭何是文官之首,興漢三杰之一。劉邦每次御駕親征,蕭何都是坐鎮(zhèn)后方,調(diào)撥糧草,兵員,功莫大焉。
劉邦對同鄉(xiāng)也不放心,每次軍需官上前線,劉邦總要問蕭何在后方做什么。當軍需官回答蕭相國愛民如子,撫恤百姓時,劉邦總是默不作聲。
開始,丞相相何還沉浸在寵高榮譽之中,有些忘乎所以,在賓客不斷點撥告誡下,才知道自己正坐在爐子上,頓覺脊背發(fā)涼,于是,用貪污腐敗手段,讓劉邦消除對自己的戒心。
蕭何幾次入獄,被敲打一番后總算過關(guān)了,得已善終。
無情沒過帝王家,為了一姓尊寵,可以肆無忌憚,可以為所欲為,置天下蒼生如草芥。

分析一下這三個人的不同點就能很好的解答:
- 等級的高低。韓信與英布都曾經(jīng)是異姓諸侯王之一,而蕭何只是侯。在劉邦看來,韓信與英布對劉邦的威脅更大。
- 親疏程度。蕭何跟劉邦的關(guān)系在還沒有起兵的時候就很鐵。然后一起起兵殺縣令反秦,滅楚。韓信和英布跟劉邦的關(guān)系就遠多了,英布在項羽最危機的時候背叛項羽投奔劉邦。韓信是在項羽那里得不到滿足跳槽選擇了劉邦。所以,在劉邦眼里叛逃者永遠都是放不下的一塊心病。
- 三人的處事方式,以及對劉邦表現(xiàn)出來的態(tài)度。十面埋伏前,劉邦與英布、韓信約好一起圍堵項羽。結(jié)果他倆沒來,劉邦又被項羽狠狠的K了一頓。最后無奈,加錢加地盤才讓韓信英布幫助劉邦取得最后勝利。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劉邦你會怎么想?而人家蕭何知道劉邦的猜疑后,舍得家財用于犒勞三軍將士,舍得全族子弟參軍報效國家。給領(lǐng)導的感覺就是:你的是你的,我的全部身家也都是你的。以此得到劉邦的信任。
這就是英布韓信被殺,蕭何得以善終的原因。

劉邦這個人,大家最直觀的印象就是“只同患難不能共富貴”,瞧瞧韓信、英布、彭越這仨哥們,都是幫助他打天下的功臣,但下場一個比一個慘。尤其是彭越,還被呂后這個“死亡藝術(shù)家”剁成肉醬。
不過凡事皆有例外,并不是所有功臣都下場凄涼,像被劉邦視為帝業(yè)首功的蕭何,不僅沒有被除掉,還在他死后輔佐漢惠帝。那么問題來了,同樣是開國功臣,為什么蕭何卻能幸免于難呢?
老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劉邦對韓信三人下手,自然有他本人猜忌過重的原因在,但他們自己的許多作法也的確招人猜忌。
韓信、彭越、英布,都是劉邦所封的異姓諸侯王。漢朝實行“郡國制”,即郡縣制和分封制并行的政體。分封制下,各路諸侯王不僅有獨立的行政權(quán),更有著強大的軍事力量。因此,說他們是臣服于漢朝的獨立王國都不過分。
漢朝初期一共有八個異姓諸侯王存在,這些諸侯的勢力范圍加起來,比漢朝所能直接控制的郡縣數(shù)量還要多。面對這種情況。劉邦怎么能不擔憂?
更何況,韓信三人也的確有不少黑歷史。
比如垓下之戰(zhàn)前,劉邦曾下令讓諸侯派兵前往垓下共同圍剿項羽,結(jié)果韓信、彭越、英布三人連個人影都沒有,項羽利用這一機會在固陵差點把劉邦打趴下。沒辦法,劉邦只好采用張良的計策以土地當作籌碼,諸侯的軍隊這才在垓下集結(jié)。
這種無利不起早的行為,自然是讓劉邦氣得牙癢癢。同樣的情況還發(fā)生在劉邦征討叛亂的陳豨前后。
當時陳豨在代國謀反,劉邦決定御駕親征。為了早日平定叛亂,他還派人向彭越尋求軍事上的支持,結(jié)果彭越卻假借生病的名義只派了屬下前往。這種消極怠工的舉動激化了劉邦、彭越之間的矛盾,最終導致后者被殺。
這幾位異姓王被殺,真不能完全怪劉邦刻薄寡恩,這些諸侯擁兵自重,在面對劉邦的重要安排時還經(jīng)常討價還價,也難怪劉邦坐穩(wěn)江山后要回過頭來算賬了。
當然,盡管韓信、彭越有性格上的缺陷,但劉邦和呂后對他們的處置,還是有些太狠了。民間傳說,為了不違背劉邦對韓信“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的諾言,韓信是被人裝在麻袋里用竹簽活生生插死的。
而彭越比韓信更慘,在被處死后,為了殺一儆百,尸體還被呂后剁成肉醬,送給了各路諸侯“品嘗”。而“彭越醬”也讓本就杯弓蛇影的淮南王英布驚駭不已,為了避免落得和彭越一樣的下場,他干脆先下手為強先反了劉邦,但最終還是沒能逃脫兵敗被殺的命運。
和這三人一樣,蕭何也是漢初的重要人物,影響力、功勞比韓信三人不遑多讓,那他是怎么逃過兔死狗烹的命運的呢?
蕭何的情況和韓信、英布其實都有所區(qū)別。他只是大臣而非諸侯,因此對劉邦而言,他不會對劉邦產(chǎn)生類似韓信、英布那樣面對面刀兵相見的威脅。
另外,漢朝在剪除異姓諸侯的威脅后,外戚問題開始顯現(xiàn),這時作為功臣集團的代表人物,蕭何也成了劉邦平衡朝中各方勢力的關(guān)鍵。這樣一來,蕭何不僅不再是威脅,反而成了穩(wěn)定局面的定海神針。
除此以外,蕭何的資歷也遠不是韓信等人可比擬的。在劉邦還是沛縣亭長時,蕭何就已經(jīng)追隨對方,他還多次用自己縣衙功曹身份袒護幫助劉邦??梢哉f,和韓信這類半路出家的追隨者不同,他其實才是劉邦最信任的老班底。
而蕭何不僅資歷老,在諸位大臣中,他的功績也是最大的。在劉邦征戰(zhàn)天下時,他一直充當劉邦的后勤管家,沒有他提供兵糧補給的支持,被項羽爆錘了幾次的劉邦,根本沒有辦法攢下翻盤的本錢。
不僅如此,在漢朝初年諸侯王尾大不掉的危急時刻,正是蕭何挺身而出,配合劉邦、呂后一起干掉了韓信、彭越。這種基于革命友誼的信任正是他得以善終的基礎(chǔ)。
當然,如果一味相信皇帝對自己的信任,那蕭何的結(jié)局恐怕也不會比韓信等人好到哪里去,他小心謹慎的態(tài)度才是他安身立命的法寶。
劉邦登基稱帝后,他大封群臣時,蕭何作為其首功之臣,被封“酂侯”,是名副其實的開國第一侯。為了表示對蕭何的器重和信任,劉邦還授予蕭何“劍履上殿,入朝不趨”的榮耀。后世也有一個丞相獲此殊榮,那就是曹操。
這種榮譽和信任實在不小,但蕭何在此事后對劉邦卻越發(fā)恭敬,凡事推功攬過,在禮儀上更是不敢逾越一步。他深知,皇帝的恩寵和信任并不持久,為此他不得不用種種方式減少劉邦對自己的猜疑。
早在楚漢爆發(fā)滎陽之戰(zhàn)時,蕭何坐鎮(zhèn)后方,為防止劉邦猜忌,他主動將自己的子侄送到前線作戰(zhàn),實際上就是讓自己這些家人充當人質(zhì)。
這還不算完,他又屢次自污,比如用低價強買百姓土地斂財,比如向劉邦建議開放上林苑給百姓耕地。
他晚年“小錯不斷,大錯不犯”,看起來是昏招迭出,但實際上卻是以此來逐漸釋放劉邦對自己的猜疑,不讓這種猜疑惡化成殺身之禍。

從個人能力和經(jīng)歷上看,蕭何雖然貴為丞相,執(zhí)掌全國行政事務,但畢竟是個文吏,沒有帶兵打仗經(jīng)驗,危險系數(shù)相對比較低。而韓信,英布,彭越等,本身是非常優(yōu)秀的將領(lǐng),又先后稱王,割據(jù)一方,是事實上的土皇帝,隨時有可能宣告“獨立”。劉邦為了鞏固皇權(quán),當然要先拿下“異姓王”。
從忠誠度上看,“異姓王”有向中央“要權(quán)”,接命令不執(zhí)行的“前科”。而蕭何跟劉邦是鐵哥們兒,為了解除劉邦的懷疑寧愿“自黑”。
從社交能力看,蕭何雖然總領(lǐng)百官,但是很受百官的支持,擁護,愛戴的。“蕭規(guī)曹隨”就是證明。但是以韓信為首的諸侯王就太狂傲,太不會做人了,劉邦把告密信一公開,沒有一個人懷疑信的真?zhèn)?,紛紛要求“坑豎子”,就是不會做人的惡果呀。

成語“成也蕭何敗蕭何”雖然表達的是韓信悲催的一生,但也從中折射出蕭何的是非價值觀,他之所以大力舉薦韓信,出發(fā)點并不只是看到了韓信的軍事才能,其中也包含了他個人的功利心態(tài),而韓信后來的大放異彩,獲益者除了劉邦,還有蕭何,到了天下平定,劉邦在收拾功臣的時候,蕭何為了自保,同時也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忠心,他完完全全地配合呂太后,完成了對韓信的一舉擊殺。自古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在人心惶惶不可終日害怕被清算的時候,蕭何能夠穩(wěn)如泰山這不是僥幸,是他趨利避害,運籌算計的結(jié)果。
逢迎劉邦,隨時猜測劉邦的小心思,順著桿子爬
- 作為劉邦微時的朋友,他十分清楚劉邦的為人,他也看到了劉邦是一支潛力股,所以即使劉邦耍無賴、身無分文,他也時時接濟他,在劉邦擔任亭長后,他就刻意逢迎,整天圍著劉邦轉(zhuǎn),到了劉邦要押送犯人去咸陽的時候,別人都送錢三百,他獨獨送了五百,這就是蕭何的聰明和陰險之處,他要讓劉邦在心目中記著勸他的人情。
- 在劉邦平定三秦的時候,蕭何留在大后方,侍太子,治櫟陽,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雖然他有處置權(quán),但他從來不敢自專,事無大小都要先稟報劉邦,等劉邦同意了再開始做,即使來不及匯報,事后也會告訴劉邦,而他的這些行為,也讓劉邦放下了提防之心,安心把關(guān)中的事情交給他。
- 蕭何營建未央宮,非常壯麗,劉邦看到后非常不高興,斥責蕭何說:“天下打了這么多年的仗,成敗還不知道,你卻建造這么壯麗的宮殿,是不是太囂張了。”蕭何回答說:“你打了一輩子仗,就不能享受享受嗎,天子富有四海,宮室不壯麗就不能體現(xiàn)你的威風來?!眲盥牭胶蠓浅8吲d,也就不追究了。
功績卓著,為劉邦爭霸天下提供了強有力的后勤保障
劉邦曾經(jīng)在一次酒會上肯定了蕭何的功績,說明蕭何比自己厲害的地方: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劉邦之所以安心爭奪天下,是蕭何后勤源源不斷保障的結(jié)果,所以在大封功臣而諸將爭功勞的時候,劉邦直接把打天下的大將比喻為“功狗”,把蕭何比喻為“功人?!卑阉墓诙榈谝唬鉃猷熀?,然后給了非常特殊的待遇:“劍履上殿,入朝不趨”,這八個字,成為大臣的終極目標,也成為由大臣到皇帝的跳板,蕭何的贊鑲之功,讓他在風起云涌的猜忌中,不僅保護了性命,而且延續(xù)了血脈。
刻意在劉邦面前展示自己的弱小
功臣之所以很難有好下場,一方面是帝王出于鞏固權(quán)力、維護皇權(quán)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功臣驕矜自伐,藐視皇帝的表現(xiàn),蕭何都不屬于這兩類人,但仍然免不了受到劉邦的猜忌,他也知道這一點,所以從維護自己維護劉邦的角度出發(fā)。做了以下幾件事:
- 劉邦讓蕭何鎮(zhèn)守后方,但經(jīng)常派人來觀察情況,為了消除劉邦的疑慮,蕭何派出自己的兄弟子孫跟隨劉邦從軍,這讓劉邦非常高興。
- 韓信被殺后,劉邦增封蕭何五千戶,拜他為相國,令500個士兵一個都尉為蕭何的護衛(wèi),在眾人都為蕭何慶賀的時候,蕭何聽從召平的建議,辭去了劉邦的封賞,并且把自己的家財拿出來給劉邦作為軍事用度。
- 黥布謀反的時候,劉邦多次派人打聽小蕭何在做什么,得到的回答是蕭何購買土地,收受賄賂,并且放高利貸,劉邦正在發(fā)怒的時候正好蕭何來請上林苑空著的地方給老百姓用,劉邦大怒,逮捕了他,等到平定叛亂才釋放。
蕭何雖然一次又一次地逃過了劉邦的毒手,但這一輩子活得膽戰(zhàn)心驚,自古伴君如伴虎,蕭何與世長辭的那一天,應該是他最輕松的時刻吧!

在中國歷史上,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是殺戮功臣的典型代表。
劉邦的手下功臣非常多,劉邦殺的只是該殺的人,他也不想殺他們,而是這些功臣自己作死,自己不作死,劉邦是不會殺的。例如:蕭何、張良、陳平等!都得到了善終。
一、劉邦都誅殺了哪些功臣?
按照爵位,西漢的開國功臣可以分為兩類,第一位是王爵,第二類是侯爵。而劉邦所誅殺的主要是那些異姓王,封侯的功臣(除造反的外)幾乎沒有殺掉一個。
第一個被劉邦干掉的是燕王臧荼,他于漢五年七月叛亂。劉邦御駕親征,很快就將其平定,然后立“發(fā)小”盧綰為新任燕王。
第二個是楚王韓信,他先是在漢五年十一月被廢掉王爵,貶為淮陰侯,然后于漢十一年被呂后、蕭何設計誅殺。
第三個是梁王彭越,他于漢十一年三月被廢為庶人,之后慘遭殺害。
第四個是韓王信,他受到劉邦的猜忌,投靠匈奴,結(jié)果被殺。
最后一個是淮南王英布,彭越被殺后,他心生畏懼起兵造反,失敗后被殺。
二、劉邦為什么殺韓信?
要尋找最初的源頭,恐怕就是韓信主動要求劉邦封他為假齊王一事了。
漢四年(前203),韓信平定齊國后,內(nèi)心開始膨脹起來,因此修書一封,派人送到廣武軍前與項羽對峙的劉邦手頭,請劉邦封自己一個假齊王。
劉邦后來封了他真齊王,不過,那時劉邦心里已經(jīng)對韓信很不爽。這一不爽,直接導致了后來改封楚王的結(jié)果,齊地靠北,不易掌控,楚居中原,四面都有諸侯,韓信如果真得造反,還有鎮(zhèn)壓余地。劉邦已經(jīng)起了戒心。
直接導致劉邦動殺機,應該是韓信收留鐘離眛一事。
在劉邦打敗項羽、全力搜捕項羽殘余的過程當中,韓信卻鬼使神差地偷偷收留了項羽手下大將鐘離眛,這給了劉邦打算殺害韓信的最大理由,你韓信是想里通外國、還是圖謀造反。
任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和擔心。于是,他用陳平“偽游云夢”之計,將韓信捕至洛陽,當時就準備殺的,經(jīng)大夫田肯勸說,才暫緩下手。作為皇后的呂雉,對劉邦已動殺機這一點,當然再清楚不過的了。
而致死的根本原因,不在韓信,而在劉邦的疑心。
韓信功勞太大,名聲太響,威望如日中天,劉邦自然忌憚。同時,韓信又不拘小節(jié),任性率真,對劉邦形成了壓力。可以說,韓信在世一天,劉邦就多一塊心病,時時感到潛在的威脅。
三、那么英布是怎么死的?
但是隨著韓信等功臣的被殺,英布看見了這種情況也是便的非常害怕,因為他也害怕自己會變成那樣的結(jié)果,所以說在最后的時候英布便起兵開始造反。就是在剛剛開始起兵的時候,英布他便直接的說:現(xiàn)在皇帝已經(jīng)不跟從前了,根本就沒有辦法親自帶兵征戰(zhàn)了;并且士兵們也都非常害怕韓信跟彭越這兩個將軍,可如今他們二人都已經(jīng)死了,所以說現(xiàn)在的天下沒有我所害怕的人。
在最開始的時候,英布也是一直在連勝,后來劉邦的軍隊很快就占了上風,所以英布他也很快就失敗了,看見這樣的情況,英布根本就沒有想什么,直接下令撤退,慌忙逃走。后來吳回給英布設下陷阱。當時英布也根本就沒有任何的防備直接來到了番陽,在那里吳回便很快就將英布給殺死了。
在英布死了之后,劉邦直接就是把他給大卸八塊,從這方面可以看得出來劉邦是有多么的恨英布。
四、劉邦為何獨獨放過了蕭何呢?
首先蕭何為了自保,幫助劉邦除去了韓信,讓劉邦看到了自己的忠心。
韓信這一生可以說是完全與蕭何掛鉤,當初韓信不被待見想要走的時候,是蕭何騎著馬追過來將韓信勸了回去,并且向劉邦推薦了韓信。因此韓信發(fā)揮了自己的才能,實現(xiàn)了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后來功成名就的時候,也是蕭何將他騙來,然后被呂后殺死,可以說韓信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而蕭何就是以坑自己的小伙伴來保全了自己,讓劉邦看到自己對他的忠心。
其次用盡自己的財力,配合劉邦平定英布的叛亂,以打消劉邦對自己的懷疑。
當初劉邦蕭何把韓信坑倒后,劉邦給了蕭何封賞,其中就有劉邦派五百人保護蕭何。劉邦以派兵的名義保護蕭何,其實是用這五百人監(jiān)視蕭何,只要蕭何有什么不對勁,那么韓信的下場就是他的下場。因此蕭何為了打消劉邦對自己的懷疑,開始將自己的家產(chǎn)上交給劉邦做軍餉。劉邦對蕭何的識趣大家贊賞。
但是蕭何這樣做,卻讓他在百姓之間贏得了好的名聲。劉邦害怕蕭何功高蓋主,于是又暗戳戳地想要除去蕭何。
所以蕭何為了打消劉邦對自己的殺意,不惜敗壞自己的名聲。
他開始大肆的購買地產(chǎn)并且不付錢給那些房子的主人,這種強占土地的行為,讓他的名聲開始下降。劉邦看到蕭何的名聲受損,雖然表面上斥責蕭何的行為,但是實際上心里卻樂開了花。
結(jié)語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蕭何的存在沒有嚴重威脅到劉邦的地位和安全,所以最終劉邦放過了蕭何。其實劉邦平定天下后沒多久就開始陸陸續(xù)續(xù)的制裁那些為他打天下的兄弟了,不僅制裁了韓信、英布,當年分封的好幾個異姓王都被劉邦制裁了。其實劉邦對蕭何也動過一些心思,但最終由于種種原因劉邦放過了蕭何,沒有對蕭何痛下殺手。

劉邦殺韓信,斬英布,為何獨獨放過了蕭何呢?首先我們要知道韓信,英布,蕭何身份的不同。韓信,英布都是軍頭,特別是韓信他的軍事才能十分突出,有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口碑。在楚漢相爭時,韓信起了很大作用,韓信倒向哪一方,那一方取勝希望就非常大,也因此,韓信在楚漢相爭時逼劉邦封自己為齊王,也因此留下了日后被呂后砍頭的禍根。槍桿子里出政權(quán),這是干古不變的道理。而蕭何雖然身為宰相,但在戰(zhàn)爭年代,他只是個負責籌備糧草,出榜安民,登記戶籍,掌管賦稅的管理者,蕭何本身不具軍事才能,只是劉邦治國的助手,蕭何對劉邦的政權(quán)構(gòu)不成威脅,所以劉邦會殺掉對自己政權(quán)有威脅的軍頭韓信,英布。而對自己政權(quán)沒威脅,還能幫助治理天下的蕭何自然網(wǎng)開一面。

漢朝建立之后,劉邦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殺了許多有功于朝廷的將領(lǐng),比如韓信、英布等。這些人中,有些的確起了反心,殺之有利于漢朝的穩(wěn)定,有些卻是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莫名奇妙就被砍了。
從長遠來看,劉邦的一輪輪清洗,消除了可能存在的隱患,保障了初生的漢朝能傳承下去,不至于像秦朝二世而亡。但具體到被殺的將領(lǐng)們,那可就滿腹悲憤了。
神奇的是,劉邦連樊噲都想殺,卻沒想過殺蕭何。樊噲是誰?是呂后的妹夫,跟劉邦算是連襟,還曾在鴻門宴中救過劉邦,對劉邦忠心耿耿??蓜顡乃▍魏笞鱽y,臨死前安排陳平殺他。
注意,并不是樊噲有什么作亂的跡象,這僅僅是劉邦的懷疑。可劉邦從沒懷疑過蕭何,原因何在?
很簡單,蕭何非常的識時務、有心計,還很現(xiàn)實,是位標準的政客。
劉邦早年在鄉(xiāng)間時,是個連父親都嫌棄的浪蕩子,蕭何半點看不起他,說他愛講大話,干不成什么大事。等呂太公對劉邦另眼相看,將女兒許配給劉邦后,蕭何立馬改變了對劉邦的態(tài)度,和他成了好朋友。
起事之初,蕭何與曹參是縣吏,身份最高,本來應該他們當頭領(lǐng),但他們怕兵敗后連累家人,竭力推舉劉邦為帶頭大哥。
沒錯,這根本就不是什么“劉邦振臂一呼,眾兄弟拜服于他的王霸之氣”的故事,而是蕭何等人讓劉邦出頭的。事若成,他們作為元老也能跟著劉邦吃香的喝辣的,事若不成,劉邦就是替罪羊。
蕭何對韓信也挺絕情的。
“蕭何月下追韓信”是一段佳話,韓信在楚營不受重視才跑到漢營,結(jié)果劉邦也不賞識他的才能,韓信一氣之下,離開了漢營。
知道這個消息,蕭何連忙騎馬連夜去追韓信。他與韓信接觸過,對他有所了解,一再向劉邦推薦,奈何劉邦就是看不上。
追回韓信后,劉邦終于在蕭何的勸說下筑拜將壇,拜韓信為大將軍。這才有了后來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韓信也在楚漢爭霸中展現(xiàn)了卓越的軍事指揮能力,走上人生的巔峰。
毫無疑問,蕭何是韓信的貴人。兩人相處得很好,雖談不上生死至交,那也是知己好友。
但是,蕭何幫助呂后設計韓信的時候,沒有半點猶豫或不忍。
當時的情勢是這樣,劉邦外出鎮(zhèn)壓反叛的代國國相陳豨,韓信稱病未出,暗中與陳豨聯(lián)絡,還打算率領(lǐng)家臣沖入宮中襲擊呂后和太子。事情泄露,呂后召來蕭何商量怎么辦。
直接捉拿肯定是不行的,韓信在軍中威望太高,怕出意外。
沒多久,兩人定下計策,蕭何派人傳旨韓信,說是陳豨已經(jīng)被殺,列侯、群臣都要進宮朝賀。
韓信心下懷疑,不敢進宮。蕭何就又給韓信寫了封信,說你雖然身體不舒服,也請勉力支撐進宮,以免被皇上猜疑。
正是因為這封信,韓信才敢入宮,結(jié)果一去就被呂后預伏的刀斧手擒住,架至長樂宮懸鐘室殺害。世人稱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p>
誠然,韓信是該殺,不管他以前立了多大功,想謀反就是這個下場。
但是蕭何對他也未免太冷酷了一點,從他接信入宮可以看出,他對蕭何是很信任的,蕭何對他卻沒有太多感情,說殺就殺了。
如果兩人沒有私交,這樣處理沒什么問題,可在私交不錯的情況下,蕭何這樣的朋友就有點嚇人了。
當然了,并不是說蕭何是反派是壞人,只是想說明他很識實務,又很冷靜理智,在政治上很成熟。從不與劉邦發(fā)生沖突,一直站在劉邦這邊。后來為了消除劉邦可能會有的疑心,還自污名節(jié),雖是相國卻不過多的干涉朝政。
因為以上種種,劉邦用不著對付蕭何。而蕭何對漢朝的功績,也無人可以抹殺。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guān)注我吧!】

很簡單,大漢的建立好比是一塊大蛋糕,英布和韓信等人都覺得自己為這塊蛋糕貢獻過面粉和雞蛋,所以當大漢這塊蛋糕新鮮出爐,他們眼饞美味的同時,內(nèi)心都想分一杯羹,而劉邦不想和他們分蛋糕吃。
蕭何和他們不一樣,蕭何認為自己只是為這塊蛋糕制作造型的人。蛋糕做好了,天下人一起品嘗,我蕭何只要看著就會覺得欣慰。
英布是什么人,他當初在項羽手中是頭牌,是巨鹿之戰(zhàn)的先鋒大將。推翻大秦之后項羽分封天下,英布是項羽親信中唯一一個被封為王的將軍。只是項羽沒想到,自己最器重的人,最終卻背叛了自己,選擇了站隊劉邦。
說英布不仁不義吧,在那個戰(zhàn)亂年代,沒有人敢拍著胸脯指天誓日說自己是仁義之人,誰也不敢。但是英布的不仁不義,表明了他內(nèi)心之中隱藏著一顆不忠誠的心。這一切劉邦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英布自己也明白,就算我淮南王不起兵造反,將來也難逃你劉邦的興師問罪。左右都是靠武力說話,不如我先發(fā)制人。于是,英布造反了,結(jié)果被劉邦按在地上摩擦,嗚呼哀哉。
韓信為大漢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說大漢一半的天下都是他韓信打下來的也不為過。韓信這個人并不是一個老實本分的主,他和英布、陳平一樣,曾經(jīng)都是項羽的人,后來才選擇了劉邦。
韓信被后世尊稱為“兵仙”,這個稱號可不是吹的。韓信帶兵作戰(zhàn)的能力是古往今來數(shù)一數(shù)二的存在,這樣一個有能力又有威望的人,一旦站起來造大漢的反,是沒人能夠攔得住的。
有人說韓信沒有造反的證據(jù),但是對于掌權(quán)者而言,韓信有造反的實力,就是他不能活下去的理由。韓信的存在,隨時隨刻都有顛覆大漢政權(quán)的可能。
更何況,韓信當初背叛過項羽,他在楚營中并不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炮灰,而是項羽的執(zhí)戟郎中,是能夠跟項羽近距離接觸的人。
韓信對項羽是知根知底的,這樣的背叛,無異于商業(yè)機密的泄露。對于這種賣主求榮的行為,任何一個老板都不能接受。
我相信對于劉邦來說,他產(chǎn)生除掉韓信的念頭不是從一開始就有的,應該是從韓信打下齊國后跟劉邦要假齊王的時候才開始。
我劉邦作為老板,你韓信的工資由我來定,不能因為你的業(yè)績突出,就年底總結(jié)的時候你就自己獅子大開口。對于劉邦這個老板而言,韓信的表現(xiàn)可以定義為不敬。
換句話說,在韓信的角度來看,你劉邦不封我為齊王,我將來會不會另起爐灶、自立為王,就不好說了。
對項羽不忠,對劉邦不敬,這就是韓信。他又是一個有天大本領(lǐng)的人,這樣的人不死,等于是在大漢政權(quán)的根基里埋下一顆定時炸彈。
關(guān)于蕭何,其實對于劉邦來說,也并不是十分信任,甚至連一半的信任都不到。特別是當蕭何在百姓心目中有口皆碑的時候,劉邦意識到,原來你老蕭也是一顆定時炸彈。
我相信劉邦一定想過要不要除掉蕭何這個問題,好在后來經(jīng)過蕭何的自毀名聲以及劉邦的反復思考,劉邦最終放棄了除掉蕭何的想法。
畢竟蕭何是被你劉邦認定為開國第一功臣,連你親自認定都第一功臣都被你殺了,那天底下你還能信得過誰?
你劉邦跟蕭何打了一輩子交道,蕭何是什么樣的人你不清楚嗎?他要是反你,當初你被項羽數(shù)次打敗、兩次成為光桿司令的時候,他蕭何就反了,何必等到現(xiàn)在?
你劉邦已經(jīng)除掉了那么多異姓諸侯王,他們都是開國大功臣,要是你再除掉蕭何,一定會失去天下的民心。那對于大漢政權(quán)來說,絕不是什么好事。
就像你當初那么喜歡劉如意,但是為了大漢政權(quán),為了讓天下人覺得你不是拋棄糟糠之妻的負心漢,所以你最終沒有改立太子。說白了,劉邦也是為了保全自己在天下人心目中的形象,是為了大漢的未來所考量。
因此,劉邦可以殺掉韓信、英布、彭越等異姓諸侯王,但就是不能除掉蕭何。
附贈打油詩一首:
韓信英布顯猖狂,
蕭何自保生命長;
別看劉邦是流氓,
玩起權(quán)術(shù)特別強。
——
感謝閱讀,愿與君結(jié)為點贊之交。

以為蕭何哥是小劉邦老板的良師益友,沒有他那里來的大漢王朝

打天下已結(jié)束,治天下,他離不開蕭何。而且,蕭何遠比劉邦了人韓、英聰明!

韓信,英布這些人之所以會被誅殺,第一是因為他們掌握巨大的兵權(quán),同時也因為他們想要起兵謀反,最后被手下人舉報,導致最后身死族滅,而蕭何雖然功勞很大,但是管理的是內(nèi)部的事情,并沒有獲得大眾的認可,因此很難形成統(tǒng)一的勢力,起兵謀反是需要底氣的,而掌握兵馬是最大的底氣,蕭何是不善于征戰(zhàn)的,他對此有著鮮明的認知,因此他可以安守本分,最終得到良好的結(jié)局。
韓信在楚漢相爭之時,本可以做成三局鼎力的局面,但是他念及劉邦對他的好,因此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幫助劉邦等到劉邦統(tǒng)一天下后,肆無忌憚地誅殺有功勞的將領(lǐng),導致韓信內(nèi)心害怕,因此便產(chǎn)生了謀反之心,最終的結(jié)果便是被手下人出賣,導致自己一敗涂地,最后被呂后誅殺,這樣的結(jié)局難免讓人感到悲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