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為何小縣城的剩女和離異婦女多?這個問題多少有點荒誕不經因為在小縣城生活的女孩,與父母和家族關系密切,談婚論嫁都會有父母和
為何小縣城的剩女和離異婦女多?這個問題多少有點荒誕不經
因為在小縣城生活的女孩,與父母和家族關系密切,談婚論嫁都會有父母和親友把關,因此對男朋友和丈夫的個人情況,比如說性格、脾氣、有無不良嗜好、學歷、收入,以及他的家庭情況:有沒有七大姑八大姨、家里有沒有礦、未來的婆婆是否尖酸刻薄、未來的嫂子是否愛管閑事等等,女孩結婚前都一清二楚,是不是?小縣城里的離婚婦女多,這說不過去??!她們沒有父母、嫂子、七大姑八大姨給把關嗎?
要說小縣城里的剩女多,那就更說不通了。因為總體上來說,小縣城里的男女比例不是1比1,而是男孩略多,多10%左右——鄰家有女初長成,來提親說媒的人,不把家里的門檻踩平才怪呢,怎么會有剩余的呢?
——但這就是事實。
都說有父母媒妁之言的婚姻不牢靠,容易產生家庭破裂——但其實,年輕人自由戀愛的婚姻更不靠譜。為什么呢?
因為年輕人沒有多少對婚姻和家庭的認知,荷爾蒙分泌太多后,就想到在一起,好辦事。
但在激情過后,在家庭責任和人與人之間攀比的壓力之下,再加上看不透人情世故、搞不懂家庭是何物,也不知道愛情和親情要如何維系,又在體制內混的沒滋沒味,一眼就能看到自己退休后生活是什么樣子,于是沉迷于游戲和打麻將……有如此這般多的、讓對方失望的煩惱,婚姻不破裂才不正常。而有父母干預的婚姻就不一樣了,至少父母有對婚姻和家庭的認知和豐富經驗,是不是婚后生活就矛盾少一些?何況還有雙方父母的調和呢。
小縣城剩女多的原因也類似,一個是父母干預得太多,誤導了女孩的婚姻觀;另一個是體制內的女孩可能眼光比較挑剔,嫌棄體制內的男人沒錢,又不喜歡體制外的男人沒權,結果東不成西不就,就剩了下來……
在這里虎卿老師建議各位中學生的家長:一定要讓孩子通過高考志愿填報的方式,走出小縣城——也就是脫離那個循環(huán),自己在體制內感覺很好,不注重志愿填報,又讓孩子繼續(xù)回到自己熟悉的體制內,孩子的孩子依然如此……難道讓孩子離開小縣城,到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發(fā)展不好嗎?
但怎么讓孩子通過高考志愿填報的途徑,走出小縣城呢?